。我们经常发现,在大学里,有些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导师交给的实验任务似乎还可以,可要完成论文写作就不那么顺当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研究生认为,写论文比做实验还难。要想让他们写出一篇高水平论文是十分不易的,特别是要用英文写出符合要求的SCI论文,这对于很多研究生,乃至专家、教授来说,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尽管现在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有十年左右或十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有效的书面学术英文表达往往还是制约论文写作水平的瓶颈。SCI论文写作如此之艰难,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科研人员不得不从本来就不宽裕的科研基金中找出专款,聘用有论文写作专长的人专门负责进行论文润色、论文翻译、论文修改等方面的学术服务。另一方面,发表SCI论文也是困难重重。对于大部分科研者而言,撰写SCI论文的过程已经够辛苦,但发表论文的过程也同样不容易,甚至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打击,首先一个是投稿录用率很低,因为全世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很多,要发表研究论文的人也很多,期刊收到的稿件数量远超过其能够录用的数量,SCI核心期刊尤其如此,可能有些稿件在期刊编辑的预审中就被退稿了。SCI期刊用稿率较低,或者说他们的拒稿率较高,有稿件质量上的原因,比如缺乏原创性等,而更多情况是激烈竞争造成的,期刊只能在有限的版面内择优录用稿件。一般来说,初投稿者的稿件是很难一次命中的,这可能是投稿者因经验不足而没有选对期刊造成的,也可能是期刊编辑对投稿人不了解、用稿十分谨慎造成的。比如有时候,作者所在单位名不见经传也会增加论文录用难度,这是因为审稿人可能对作者的研究条件以及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此外,发表SCI论文周期长,这对于许多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发表论文的国内作者也是一个令人焦虑问题。一般情况下,SCI论文从投稿、审稿、修改、定稿,到办理版权转让手续、校核样稿,到正式发衣,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常常在一年以上才能完成整个周期。而我们国内学术管理机构常常年底“算账”,到时“兑现”不了论文,就很“难看”。总的来说,从科学研究到论文发表、产生影响是一个价值提炼的过程。我们所做的研究并不都是有效的,可能只有一部分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取得效果的研究并不是都值得写成报告或论文,值得写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就算是论文可以成功发表,但其研究成果是否有人关注、值得一读,还要打个折扣。所以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想发表一篇好的SCI论文,并获得读者的认可,成为公认的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是难关重重的。
那要清楚你们学长学姐是一作发表还是后面挂名的,前者作为本科生还是很牛逼的,后者就不算什么。
本科生先不说做实验的问题,能用学术的语言完整写出一篇论文就挺牛逼的,而且还是英语。
回到实验问题,虽说实验操作含金量不高,但是本科生起码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然后还需要学会一些测试表征仪器的使用,NMR、IR、XRD等,以及对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如果这些都由研究生师兄师姐代劳那就另说了。其次,化学实验特别是有机合成是非常耗时的,长时间的反应过程还有繁杂的后处理过程,过不完的柱子等,这就需要本科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有机实验当中。
实验过程中还会遇到大量问题,反应不发生,选择性不高,产率低,过柱子分不开产物点,拿不到纯产物,单晶析不出来等一大堆问题。实验做的都可以让你怀疑人生,一度让自己产生我怎么这么废的想法。
然后坎坎坷坷完成所有的实验,拿到不错的结果,于是开始论文写作。有些同学可能正式的中文文章都没写过,一下子就开始英文的,于是又看着26个英文字母一脸懵逼。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一天过去了word上还没敲出几十个单词。
好不容易写完了,该投稿了吧,又得对所投期刊进行选择。首先心里先得对自己的论文有个逼数,选择档次匹配的期刊,然后按期刊要求对论文格式进行修改,调整图片分辨率。一切完成之后,开始投稿,有可能不幸的话又得经历拒审、拒稿、重新选择期刊、大修、小修等一系列轮回,最后才能有个accept的结果。
这就是一个人投sci的基本历程,你说难,它又不难,你说它简单,但又没那么容易。
本科发SCI很牛了!我硕士三年级才发了第一篇SCI,IF3分。如果本科就有SCI,一般导师都会抢着要。
牛逼牛逼(눈_눈)你们学校太牛逼了……我们只有几个人有…有一作很吊…有自己做的SCI更吊…挂名可以忽略不计
顺便提一句,我知道的本科发CNS的都有几个了,更何况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sci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