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常常看国内同行个人介绍,动不动就是「已在 SCI 期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再看看自己的学术之路觉得简直无地自容到了地心。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天才和飞快的双手可以码这么多篇论文?这种发表论文 200 余篇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当下我最佩服尊敬并且在世的研究人员也只发表过 134 篇而已…
补充,我确实少见多怪了,评论区的朋友指出,我也查了一下,ey,WOS一作文章826篇,当然其中可能不都是SCI,但是超过200是妥妥的……果然很神……
比如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00篇,还是一第一作者加通讯身份发表200篇,还是挂名就算200篇,这三者之间差别是巨大的。
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00篇,也就是说在研究以文章形式发表的过程中,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主要部分,是一件非常恐怖且让人不敢相信的事情。可以大概估计一下,如果一个科研人员从读博士开始到退休,少说40年,多说50年,那如果发表200篇,就要求每年发表4到5篇,也就是每篇文章用时70到90天,也就是10到13周。平均来看,出idea一周, 出数据一周,写文章一周,投稿送审审稿修改接受校对出版加起来一共五周(对不同专业可能不一样,但平均看来五周绝对是非常快的),这样一篇文章就要八周左右。考虑到如果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说idea有问题,操作过程出问题,本人生病,学校放假,杂志编辑拖延等等,10-13周也就只能算是勉强够用。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人做到50年如一日循环往复的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有,那只能说是一个奇迹……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200篇,也就是说在文章发表过程中完成主要工作,或者负责指导其他人完成主要工作,其实这就非常容易了。同样可以大概估计一下,一个大学教授或者研究员,手下带领2-4个副教授讲师(或者副研究员特聘研究员),是很正常的研究团队,而这些老师手下总计有,比如2个博后,5个博士,5个硕士也是非常复合预期的师生比,按照很多研究机构的惯例,这些人的文章都以教授为通讯作者是合情合理的,当然也包括合作通讯。那按照常规效率,博后和博士每年发表1篇SCI,硕士每两年发表1篇,考虑到某些高产学生和某些不顺利的学生平衡,这位教授每年可以稳定的有10篇SCI发表,20年时间就可以实现200篇SCI的任务。其实很多教授都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比如我老板,一作和通讯的文章粗略估计接近300篇。
挂名200篇,也就是在文章发表过程中参与并有贡献,我只能说,线个常规合作者是很正常的,这些课题组的部分文章挂名发表也是很合理的,那整体上,可能会让200篇的完成时间缩短1倍。比如我老板,挂名的现在有400多篇,我两个师兄,一个是05年到现在130多篇,一个是07年到现在150多篇,估计两三年之内就可以轻松完成。
最后试着回答一下,是什么感觉。因人而异,有一部分人是真爱,所以是越做越想做,越发越想发,200篇这个数字对他们没有意义,重要的只有下一篇。另外有一部分,功成名就之后就失去了对科研的热情,所以可能就会开始转向行政,商业合作等等其他方向,200篇对他们同样没有意义,都过去了。
所以我觉得,发表200篇SCI,在旁观者看来神乎其技,但在本人看来,只是日常生活。
没有这个体验,不知怎么答。我是觉得,任何数据(论文数,citation)只是参考。我们应该关注一个学者做了什么工作。换一个角度说,一个研究者大部分时候内心的体验(或者喜悦)应该是自己做了什么学术贡献(面向学术内容)。
逛知乎的基本是博士生/博士刚毕业或者young faculty,即便算上通讯作者和挂名,也难有这样的合格回答者。
那些已经满足200篇要求的,当年都喜欢逛mitbbs(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在我这个领域,一作或通讯发表200篇,不容易,至少是杰青或973首席级别
我的博导,在本领域绝对的名字如雷贯耳的人物,一作或通讯加起来也就100多篇,不过质量都还行
如果是一作通讯挂名都算上,太容易了,我导师特点是有钱,还喜欢给别人钱,比如拿一个几千万的项目(对他来说不算啥),我们这帮弟子就会赶紧去那求他分一杯羹,他一般都会答应,然后每人给个子课题子任务啥的,给个几十万,我们拿到钱后,接下来做项目发文章那肯定得给他挂个名不是
我导师所有文章加起来,至少三五百了,他自己都统计不清楚,因为好多人发文章挂他的名字,都没跟他说,因为他太忙了,跟他说他也记不住
你不能拿你自己读博时候从零起步,全程亲自上阵产出一篇SCI的经历去推论那些大PI啊
到青教阶段,虽然还是自己动手,但因为已经在数个题目上有积累,拿过去的思路排列组合,一年产出3-5篇一作SCI非常正常,再加上慢慢开始有学生和博后跟你一起打拼,产出速率会逐年上升,但上升速率不会很快,毕竟这时候你还没有团队。
到青教阶段结束,正式拥有自己的团队前,大概就是国内副教授升正教授这个档口,积累30-50篇左右的一作或通讯是比较合格的表现。
到大PI阶段,手下养着一堆学生和几个小PI,你把前面说的学生和青教的产出速率累加到自己身上,一个中等规模的组一年十几篇SCI算是稀松平常。到这个阶段,大PI做不做通讯就看各组的文化了,有大PI单通讯挂到死的(这种情况一般要委屈学生去做二作了),有跟小PI共挂通讯的,也有在最后露一脸就好的。总之,多年大PI做下来,200篇SCI绝对不算太多。
至于质与量的问题,在当前学术圈游戏规则下,对于大部分理工科,“有质无量”其实不太会发生。大文章需要大项目,大项目就要养很多人,这很多人各自都有在学术圈生存的需求,这SCI的量怎么可能少了。几乎所有PI都追求高影响力的大文章,但他不会通过精简发表数量来实现,毕竟他手下的人都要吃饭。
另外,可能你会看到欧美一些资深PI的SCI数量不如国内PI,那是因为欧美高校还是容得下小团队PI制度。但理工科小团队PI其实也没那么好维持高质量研究,毕竟理工科研究还是需要经费和人力,欧美大牛的组的发表量一般也是很惊人的。
都2018年了,为啥还有人对sci念念不忘?这年头国内好学校的教授都不再提这种没人看的指标了吧?一看顶会顶刊发过几篇,拿没拿best paper就知道几斤几两了,发200篇sci能说明什么,论文灌水严重?
有的人可能没搞明白“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的内涵,再说明一下为什么sci不适合作为衡量研究者水平的标准:好期刊都被sci检索,但不是sci检索的都是好期刊。所以才说为什么高水平的研究者突出“顶刊”数量。国外的大佬一般不说sci检索,而是直接说“peer reviewed”的会议或者期刊多少篇,因为有个潜台词是发的都是比较好质量的会议和期刊(差的人家都不稀罕投)。国内很多高水平的教授在国内外有两套“语言体系”,国内要评奖的时候强调sci数量,但心里面清楚得很哪些会议期刊才是“真家伙”,拿出去才有说服力。
大老板有400多篇,手下有40-50口人,每年以大致40篇SCI的速度再发行。。。今年的经费大致2kw。。。大老板只对比他更高级别的人感兴趣,比如:谁有一个亿的经费,谁发了nature,竞争对手今年SCI又发了哪些新的区域。。。
你去数数人家杨振宁发过几篇sci,你们发那么多论文是要为难学术检索系统的程序员吗?
2018年基金都开始要求列出10篇代表作了。我相信很快地,很多评价指标里就会体现出这样一个原则,“质重于量”。所以发表SCI论文200篇,不论是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挂名作者出现,更重要的是学者有对于科学、技术、工程有什么样的贡献,这个贡献够不够突出?
我的国内导师是热能工程领域的院士,但在一本技术汇编里,能有1页介绍导师的工作就不错了,就已经很光荣了。因此,我认为量终究会被淹没,而闪光的工作才会被人铭记。
如果所有的Co-authors文章都算上,对于生化材的人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儿。毕竟我也有五十多篇文章了。
老师的意思大意是,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而出色的科研工作者如能在一个特定领域里不断耕耘积累出成果,有若干代表作品,就十分了不起!
前些天在改基金申请时,需要在申请正文中加入申请人近10年代表作等信息!然后,我们老师从实验室秘书那里拿了一份代表作清单,就是一作或者通讯的作品,100来篇,从中筛选符合此次申请主题的代表作品!老师觉得灌水的东西太多了,由是感慨!
我觉得题主不必太在意这些数据,我倒觉得如果您能在您从事领域来一篇惊世骇俗的CNS,那后续的科研基金申请,经费,学生,设备,都会有的,灌水的几百篇也会有的!如果科研圈以发几篇论文作为标准,那岂不是太low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