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JCR期刊分区表是什么?

作者:  时间:2019-12-04  热度:

  今年的中科院期刊分区发布后,计算机科学家A教授就开始在朋友圈 “吐槽”:“ACM Transactions包括JACM全灭 …… 别的不知道,如果计算机类学科按这个导向,那就是往沟里去了...... 见到国际同行不好意思打招呼得绕着走的那种。”

  中科院期刊分区,简单说,就是按照影响因子高低,把期刊分成四个档次(也称区)。这种只是给图书馆员买期刊提供参考的指标,长期以来却被误用于论文评价,甚至是作者个人科研成绩的评判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今,文章发在一区就像是中了头彩,如果有幸命中《自然》、《科学》,更会引来无数人朋友圈撒花点赞,祝贺之热烈让人想起“范进中举”。

  A教授的控诉立即引发了圈内好友共鸣,因为他们的领域,在当下评价体系中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在计算领域,大家通常看重的是会议论文,而不是期刊。

  “中科院的期刊分区在国内学术评估框架内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计算机学科无法采用这个标准,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计算机学科中学术会议很重要,而这个列表中没有学术会议。二是这个列表把所有工程类学科放在了一个类别,对于计算机类期刊的覆盖率太低。”

  如此按区评价,就像是一个不明所以的指挥棒,唆使学者们将稿件发表在有限的几本“上了区”的杂志上。国际同行广泛认同的会议以及影响因子较低、但同样具有声誉的杂志反而被忽略。这也就是A教授控诉的,“往沟里去了”。

  首先,刊物影响因子有缺陷,有时无法作为刊物质量比较(尤其是不同学科间)的依据;

  最后,以发表在几区刊物评价作者个人科研成绩是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极大误用,为害不浅。

  今日,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在知识分子上发文。核物理没有出现在二级学科中,违反国内外所有学科规范,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心”按照自己设计的一套数据关联和阈值,将核物理聚类到了其他二级学科,而且去掉了聚类中并列名称。

  作者仔细查阅了分区所用的方法和数据列表,认为这实在就是相当于一位大、中学生做统计计算练习题的水准,可由1-2位学生在几天内轻松完成。以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必然偏差很大,以此做权威发布,在各种权威评审程序中使用,对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核物理分会提出如果确实要另起炉灶,做期刊分区,则应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设立严格的审批程序,按要求公示审批过程和参与人员等。

  想了想还是决定 自己来添个答案,从科研人员的角度评价一下这个分区,供大家参考。本人国内某高校中级职称研究人员一名,因为每年的考评和晋升都会牵涉到这个奇葩一般的所谓分区(说实话我给许多国外的同行谈论这个时他们都觉得不可理喻),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在这里发表一下。

  首先不管这里有人说这个分区做的如何如何细致,评价如何人性化(必须强调的是是否人性化应该由使用者评判,而不是制作者自吹自擂),其分区的最核心标准依然是杂志的影响因子。并不是说影响因子不好,问题是做分区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下杂志的类型?许多只发表综述类的专业期刊比如Nature Review系类、Annual Review系列都雄踞一类期刊,有什么意义呢?凡是做科研的都清楚,评价一个人科研水平最主要是看他/她做了多少工作(一般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而不是写了多少综述。科学界对长时间不发Article确写一堆综述的实验室都是颇为鄙视的。但是综述有一个好处,能拉升引用次数,因为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精简总结,所以读起来比较省时省力,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引用时也常常引用,所以专门发综述的杂志影响因子都出奇的高;有些综合杂志为了提高影响因子也去找行业大头写综述;但综述里没有任何的原创成果,是无法反映撰写者目前的科研能力的。现在这个分区完全不考虑这些,某些领域(比如我所在的微生物领域)的一区很多被综述类期刊占据,把其它杂志挤到二区,我们科研人员都觉得非常的荒谬。然后考评以及晋升的时候人事部门以此分类信息为标准,把做的很好、在同行评审中口碑好的研究人员拒绝,理由就是没有一区文章,我们做科研的怎么解释也不管用,因为考评人员根本就不懂,也没有意愿去了解你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单纯的去认这个分区表。

  其次,我对这个分区表的批判,是因为我始终坚定地认为科研评价的核心应该是同行评价(Peer Review)。我曾经有机会长时期的接触欧洲的科研体系,他们在决定是否给予科研人员晋升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由同行来进行面试或者推荐来进行的。文章固然很重要,但是没有谁会夸张到把所谓的影响因子量化分区。我清楚的记得在德国的时候又一次研究所里面面试青年PI,文章最好的那个应聘者最后下了,应为他无法把自己的工作将清除,思路不清晰;反倒是文章中等的那个上了,因为他科研思路非常明晰。科研过程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只有同行才能给出最准确的评价。现在国内行政评价学术大行其道,为了学校之间的比拼、院系之间的比拼,管理者粗暴的制定出一套所谓的量化标准来评判科研人员,因为量化的标准对于外行管理内行来说是最省事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分区表应运而生并得到追捧,我个人觉得是一个很坏的现象。科学研究的领域千千万万,隔行如隔山,制作者做分区的时候能保证自己对每个研究领域有很好的认识?即便是对某一个领域有很好的了解,能保证对所有的领域都有?要知道这个分区表现在被全国许多科研机构都当做金标准,其中的任何纰漏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科研生涯。我上面提到的综述类期刊的问题只是我以本领域的知识提出的问题,不知道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看到分区表时会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其它问题?科学网上、小木虫上对这个分区表吐槽的帖子数不甚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当然,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学者去适应,总不能连晋升都不要了吧?所以即便再厌恶,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研究这个分区表;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它使不开源的;这里有人理直气壮的说这也是别人的劳动成果,想看当然得付钱。问题有两个:1,制作单位挂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名,那么参与分区表制作的人员,他们是否是科学院支付工资的人员?制作过程的费用是否使用了国家拨付的科研经费?如果是的话我觉得信息应该公开,你不能拿国家的钱为底本做买卖为自己牟利。当然如果是自己投钱做的想盈利无可厚非,但是制作单位应该是作为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有没有做生意的权利?盈利最后到了谁的账户?2.制作单位做分区表的初衷,是为了服务科研人员方便评价,那你现在关起门来赚钱,网上各种分区表(包括一些应该是非常正规的科研网站比如科学网等等)分区结果有异同,你说是一区他说是二区,请问这是怎么方便大家的?制作单位可以随机的调查各研究机构的人员,问问他们有几个能弄到最新的最标准的分区信息?搞到最后你开开心心的发了篇一区文章去申请晋升,结果人事处告诉你这是二区,你会怎么想?当然如果制作单位不考虑其它,就是为了赚钱的话我就无话可说了。只是觉得连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都可以用来牟利,真是悲哀。

  最后,也许会有人觉得分区表的制作者没有什么错,只是把这个用来做管理的人员错了。问题是,你明明知道现在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合理性,然后为了个人或单位的私利,去制作一个标准来放大评价体系的不合理,这难道不是一种恶么?这和那些以帮助撰写、评审论文为赚钱目的的公司有什么区别呢?去年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许多杂志被撤稿的事情,扇脸扇的还不够么?某方姓院士明明知道他得研究成果会被用来干什么,却义无反顾的去做防火墙,对这些人的评价,我想历史会给出客观的答案。

  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翻译成中文就是《期刊引用报告》,它包括SCI收录的3800种核心期刊(光盘版)在内的8000多种期刊(网络版)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每年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编辑出版。

  分区的根据主要是影响因子,国内主流参考的SCI分区依据主要有中科院JCR分区表以及汤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分区两种。其中,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则被更多的机构采纳以作为科研评价的指标。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对目前SCI核心库加上扩展库期刊的影响力等因素,以年度和学科为单位,对SCI期刊进行4个等级的划分。

  大类学科:医学、生物、农林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工程技术、数学、物理、地学、地学天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共13个大类。

  需要注意的是,一本期刊只可属于一个大类学科,但是一本期刊却可以属于多个不同的小类学科。

  汤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没有设置大类学科,只分为176个具体学科,也就是中科院分区表中所指的小类学科。

  Journal Ranking以当年的影响因子为基础,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当年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汤森路透分区中期刊的数量是均匀分为四个部分,而中科院分区表四个区呈金字塔型分布。

  4. 发布时间因为期刊影响因子计算的问题,每次发布的数据会滞后1年。汤森路透JCR的影响因子 2018年和2019年都是6月份中下旬公布的。中科院期刊分区2018年12月11日发布的。

  中科院 JCR 期刊分区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依据Thomson Reuters公司 JCR 影响影子对 SCI 期刊进行的分区。专业前5%期刊划为中科院一区、6%~20%期刊划为中科院二区,一区全部期刊以及二区总被引频次指标位于前10%的期刊划为 Top 期刊。我们一般都觉得二区往上都是不错的期刊。

  具体关于中科院JCR期刊分区的介绍参考这里(2016最新JCR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JCR分区表,工程技术、农林科学、化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综合性期刊、地学、地学天文、数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里面也有与汤森路透JCR分区的比较。总体来讲中科院的分区更科学,区分度更明显,部分不足也在持续改进中。他们有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自行搜索「中科院 JCR 期刊分区」。

  我个人不赞同只用影响因子、期刊以及中科院 JCR 期刊分区来进行科研评价,但是在没有更高效的评价方法之前,用期刊口碑、影响因子以及期刊分区来评价科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合适的。因为既然是好东西,为什么不发在一区、二区甚至 Top 期刊上?同行评议是最好但也是最费事的评价方法,在科研职业化、论文爆炸的今天并不现实。

  以前做学生的时候没感觉,真正工作了发现很多东西不能以学生思维来看问题。如果我是个学生,我会对什么各种分区嗤之以鼻,而当了大半年大学老师,觉得中科院的分区有其合理之处,有其在现有的中国国情下,是目前比较好的评价体系之一。

  首先申明,对于世界上的顶级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来说,任何期刊排名行为都没有意义,工作的好坏完全靠教授大佬们对具体工作的认可程度。因此,目前还在讨论的分区表的都属于二流及以下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当然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

  排名第一的答案抨击综述类期刊的影响因子问题,这个在新版的中科院分区中已经专门对综述类期刊进行了新的规定,综述期刊和原创期刊在分区时的标准已经区分。所以已经不是问题,这个分区体系也在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

  为什么要有分区,很明显,是给SCI分出好坏,作为指挥棒,鼓励学者发表高影响的,好的成果,而不是在低档次的杂志上使劲灌水。目前在一些高校招聘,人才晋升时,越来越多的关注一区文章,或者是TOP文章的数量,这比原来只关注SCI数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一篇一区文章的影响力,远比三篇3区来的直接。很多时候看材料,如果一个学者三四区论文发多了,我甚至会觉得这哥们有问题。

  分区的第二个好处,是将不同学科区分开来,同一个学科内来评价影响因子等指标,有利于反映不同学科的差异。比如化学类期刊的IF一般偏高,那么化学类期刊进入1区的门槛就会提高,这样有利于避免跨学科的刷IF。

  分区表的存在,给了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对学者发表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虽然不一定说完全科学,但比之前拼数量,拼关系,拼IF已经是质的飞跃。

  当然,分区表总是有漏洞的,这也是一些人抨击的原因。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到底一个期刊应该归于哪个分类。现在的工程技术分区里,其实包含了很多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的期刊,这些研究方向的IF就是偏高,和传统的很多工程学科来比,这样显然不合适。材所以工程分区里的一区杂志基本被很多材料,纳米类期刊占据,这样自然损害了很多学科人的利益,比如有些学科可能连一本1区杂志都没有。有关材料到底该不该从工程剥离,单独成一个大类,其实一直都在讨论,但是阻力太大,原因大家懂的。据说去年本来分成一个大类,后来诸多大佬出面,又改回来了。

  其中还有不科学的地方当然是只以IF为指标,导致现在出现了很多伪顶级期刊,比如我最近接触的两本中国人办的杂志,Nano-Micro letters 和 Materials Research Lette,估计很快都会升1区,其中原因嘛,明眼人都明白。说白了就是控制发文数,使劲灌引用。相反,有些学术声誉很好的杂志,由于研究面偏窄等原因,往往分区不理想。

  虽然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现在的中科院分区体系已经是巨大的进步,比JCR分区高明了更是不知道多少。很多学者标注自己的论文时用JCR分区,我就知道是个水平不怎么地的。如果一个人能水很多1区,那我觉得即使是水,他是水平也是可以的。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分区表有时候就像高考,你明知道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谁也没本事拿出一套更加公平公正的方案。

  另外,分区只是众多目前评价体系的尝试。现在还有H因子,高被引,代表作等等。在有些学科,还有顶级会议。把这些评价都综合一下,我觉得基本能反应一个学者的水平,你如果没有1区论文,没有顶级会议,说真的,我不会觉得是分区有问题,我只会觉得你水平不够。但是你有很多1区论文,但是代表作拿出来,发现其实也没啥料,那只能说明是个很擅长写论文讲故事的科研工作者。还有H因子很高的,至少说明你在一个新兴的领域做出了点事情。

  在中国这样一个喜欢评奖的国度,有这么个相对公平的体系,即使不完美,也至少给了我们这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点公平的希望。

  中国每年各种机构、各种组织评的各类奖项,如果这些评选材料公开,你就会发现这其中多么浮夸;评的各种帽子,各种title,如果没有论文的影响因子作为一个相对公平的参考之一,估计一大帮有手段的要把自己的成果吹上了天,又是解决了多少问题,产生了多少效益;国内的大量学术资源基本被少量的所谓高端人才把持,院士说好的,哪怕什么都没有,也能搞到奖和帽子,大佬说好的,哪怕什么都没有,也能搞到大笔大笔funding。与这些比起来,我觉得至少影响因子,分区很公平。至少发的了好文章的都经过匿名的同行评议。

  浅见。就是中科院做的,依据期刊影响因子做的分区,一共四个,一区贼牛逼,二区很牛逼,三区一般,四区好歹是sci。因专业不同,无法横向比较,比如我们专业两个top期刊全是二区。目前是一个比较好的量化杂志水平的评价指标。也可以量化科研能力。我认为是一个类似高考的存在。即不完全公平,但毕竟给了我们寒门一个希望。打个比方,如果同行评议,那么很有可能寒门无望,赢家通吃。现在定了两篇二区给教职,那么就是给了我们一条路。我不否认会有人投机取巧水水论文,但是水二区的毕竟也是本事。而且,水出来的论文毕竟很容易就看出来,虽然一时风光无限,但是会成为以后继续前进的障碍。

  问题是自己搞个分区,想查询一下还得交钱,哎感觉完全为了盈利嘛,一点科研精神都没有,差评!

  还有就是它的名字也叫JCR分区,每次学校有相关规定的时候都要打电话确认是中科院分区还是原版JCR分区,差评!

  所谓的同行评议,是几个大佬之间评价,在国内这种科研环境下,本来各种资源都给大佬们把持着了,那这哪个期刊好也还得这些大佬说了算??

  具体到某个小部门,没有一个相对公平一点的量化标准放在那里,发了哪个期刊能评国奖,能升职称,那不得是院长书记们说了算?

  当然,这分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完美的标准存在吗),综述的问题,最新一批的分区中已经标明了是否是综述;冷热门小领域不能一同比较的问题,不是那么多大牛都说搞科研就得坐得住冷板凳吗(手动摊手)?所以身边那些搞机械的大小牛也都走上了材料、能源的不归路。有好多期刊很水的问题,我感觉身边的人更多的是酸葡萄,发得了影响因子10+的当然可以吹分区中的二区期刊很水,常年灌水于三四区的也在喊特么一区的期刊都好水,这就不科学了吧。

  大家可以去看看医学领域《内分泌与代谢》的期刊吧。按照中科院的分区真是让人活不下去了。他们领域的1区期刊只有4个,而且都是10分以上,剩下的7,8分期刊都是二区。这个领域要投1区,就只能投这4个10分期刊,否则你往其他领域投吧。长此以往,那就不就换方向了。我至少还听到有其他领域的人跟我抱怨过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这个领域。当然,最恐怖的是把人家最牛的期刊划到二区,这简直是不能忍。那么,我还发现同样都是内分泌与代谢领域的期刊,有的是被分在医学的内分泌与代谢领域,有的被分在生物学的分子生物学领域,感觉有点儿随心所欲?

  分区的本意是体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现在的分区则是将这些差异平均话,没有充分调研每一个学科自身的特点,投机取巧!而且sci本身就有一个分区表,为什么还要重新做一个?所以这个所谓的情报中心完全是某些人自娱自乐的闹剧!

  其他学科不了解,就我们地质学来说的话,我是很不屑中科院分区的。地质学总体还是研究人员少,期刊数量少,所以影响因子等等平价标准都比较小(看看geology,tectonics,EPSL这些领头羊期刊那微末的影响因子就知道了),在分区上就变得很扯,有很多业内人士很认可的期刊,都是三、四区起步,比如我们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牛刊JSG之类的。。。。。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大区小区的问题,难道所有人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都一样吗?有些比较难的问题,研究的人员是很少的,因为大多数人看到瓶颈,能力不足,也没有足够的利益,都想赚快钱。相反做的人多的,引用多的,有些也反映了学术的浮躁,灌水,有些期刊已经被华人主编控制。高质量论文很重要,但是评价机制在这里,论文的转化率就不会高,大多都是为了发论文而科研。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理论创新而科研。

  分区表主要是为了克服impact factor 无法进行横向比较而创建的,举个例子,医学类的期刊,尤其是肿瘤的,随便一个期刊的IF往往都高达5+,甚至top的那一个高达187。反而,再去看管理类,经济类,top期刊的IF只有3-5而已,普通的期刊往往只是1-2之间。

  所以中科院就按照学科把相关的期刊综合起来,然后按照if进行排序,然后按照排名排序。这样的,方便了国内学校进行快速筛选之类的。

  个人觉得分区做的没太大毛病,主要的期刊基本都囊括了,唯一的问题是目前的很多期刊都是多学科交叉的,所以很容易出现在a学科排在1区,而在b学科排在3区这种情况,而这个分区对于国内很多学者的晋升起了关键作用,容易出现扯皮。

  总体来说,应形势而产生的分区没啥问题。有问题的是国内的学者晋升体制,目前过于重视sci/ssci/ei的作用。想想多年前,大家发现国内期刊可以疯狂灌水/作假以用来晋升,被发现后,学校改变了规则,必须发国外的sci/ssci了,于是大家又一窝蜂的冲向sci和ssci,一句话,过犹不及,难道就不能找一套更加均衡的评价体系吗?!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