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布的SCI期刊影响因子有哪些亮点和槽点?

作者:  时间:2019-11-09  热度:

  就好像,现在光有房没用,得是一线城市有房(JACS, ANGEW,以上的)。要想评个title,那就得有学区房(Nature大子刊)。

  之前被镇压过,去年掉到5.几,现在又涨回来了,看来是因为信息物理系统又变火了~

  终于往上涨一涨了~我感觉PD的文章质量还是比较高的,经常一大堆审稿人,编辑也给一堆意见,不是很好中~

  ELSEVIER旗下最好的电力专业期刊了,也就它能和transaction的期刊PK一下~

  JCR 在2019年发表的官方感言中写到:今年增加了283种期刊,其中108种是完全开放的。11,877种期刊来自五大洲的81个国家。在所涵盖的全部期刊中,有64%期刊影响因子(JIF)增加。

  但是!有17个期刊被JCR所拒绝!这类期刊存在的异常被引行为,包括存在过度自引和引文堆积的问题。吓得我赶紧去表中搜一下自己以前投的期刊还在不在,没想到涨了0.6,开心。

  本年度中国大陆(China Mainland)计有213种期刊被收录,相比2017年度的192种增加21种,增幅为10.94%。从影响因子的学科分区看,2018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期刊位列Q1区(“期刊分区”的分值为75.0—100)的期刊数量相对2017年度的40种上升至48种。

  关注客服微信号EditSprings_xiaosi】后台回复 影响因子 获取2019最完整影响因子表格

  前言:我觉得对待IF的态度应该是这个因子的确可以体现一个领域的热度,但是没必要用IF来互相攀比,毕竟隔行如隔山,IF低的不能代表水平不高,所以大家以平常心对待就好。不过,看看热闹还是不错的,毕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尤其是我们能从这些IF的分布看出来许多有趣的现象~

  另外的一个感想就是IEEE的Trans真的影响力太大了,水涨船高啊,因为它们的影响力大,大牛愿意投稿的多,影响力也越来越高,马太效应......这让人不经想起前段时间的某事件~不过,不得不佩服IEEE,虽然挂名了那么多水会,但是丝毫不影响人家办期刊的能力。我觉得这点太绝了,挂名会议用来赚钱,办期刊用来凸显自身影响力,而且IEEE的会议都是盛会类型,千篇稿件以上的都是小事,注册费还特别贵,这目的真的很明显,隔壁ACM的会议就很良心嘛~

  简单的说一下我大概的感受吧,涉及的主要是信息学大领域的,总体感觉都在涨,至少我关注的在涨,但也有例外的。

  在我的研究领域,IF能达到10的期刊已经凤毛麟角了,比如曾经的IJCV,2017年的IF达到了11.541,然而2018直降为6.071,不过隔壁的PAMI从去年的9.455升到了17.73,太可怕了,不得不承认IEEE的Trans办的还是好。(计算机相关的影响因子一般不会太高,比不上生、化、物的,大家不要嘲笑我等没见过世面。)举IJCV的例子还有一个目的,感觉能从侧面体现这两年的深度学习的热度在回落吧,但是PAMI又涨了好多,貌似这个观点有点站不住脚。

  PS:关于IJCV与PAMI的反差是不是真有什么必然原因真的不好说,或者仅仅就是偶然事件也不为过。毕竟IJCV在周期内只刊登了98篇文章,而PAMI刊登了185篇文章,文章数量对IF影响因子有一定的影响,许多OA期刊可以体现这一点。

  另外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2017年IJCV的IF为11.541,高的吓人,当时已经觉得逆天了,那么作为投稿人是不是会望而生畏而转投PAMI?而且PAMI年刊文数高啊,2017年的IF为9.455也不低了,所以大家可能会更多的选择PAMI?哈哈,仅仅是个不成熟的猜测哈~

  再更新几个,以IEEE的为主,IEEE的Trans系列真的比较稳,今年总体都在上涨

  CCF A类,图形学大领域,图像处理方向,H-Index为227,年刊文数448

  TIP也比较稳,逐年提升,现在也快接近7了,不过图形图像方向的热度还是比不上CV方向的,而且CV方向的华人大牛真的很多。从H-Index可以看出,TIP的高引挺多的,但是刊文量比较大,所以IF稍微低一些,很正常。

  刚好比较了解主编,知道他的套路:主编亲自把关,只接受用很多经典模型的基础理论文章,这样相关文章就会引用他期刊的文章;严格控制期刊文章数量,能少发就少发。

  最后,影响因子果然不负所望。前期还没进SCI时就在上面发文章的师兄,估计晚上就要笑醒了。

  大家都说理工科,我来说说人文管理的SSCI。我是物流交通但是篇管理empirical的软方向(是,没碰过UTD的边,经常被鄙视习惯了)。总体感觉就是,从我开始publish,我投的期刊就蹭蹭蹭往上涨,哈哈哈!以前IF2-3就觉得不错了,现在基本都得3-5了。不过貌似整个行业都涨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首先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系列,TRB是不指望了,TRA、D、E行情都不错呀。不过貌似国内商学院只看TRB,偶尔看看TRE。Empirical低人一等的感觉,悲伤。。。

  物流管理方面,误打误撞投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概念中是名字越长期刊越水,可是止不住人家期刊争气呀,今年到了5,上到Q1,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不过貌似近几年发了很多review paper,这大概就是IF陡增的原因吧,所以也不知道这个势头能不能持久。加一句,它的review standard貌似已经提高了,前几次投是三个reviewer,最近一次投已经收到了五个reviewer的feedback。。。

  还有一个物流方向不错的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IF也涨了,在3左右。虽然JBL在IF上面的表现不如IJPDLM,但一般还是认为JBL是好那么一些些的。自己投这个不多,觉得审稿时间略长,一审大概要半年左右,而且reviewer真的是火眼金睛,那些不想让reviewer发现的漏洞都被揪了出来,不过审稿意见真的是很有帮助的,真业界良心了。个人感觉是logistics期刊的reviewer整体比TR系列的质量好很多,提的意见基本在点,有帮助。

  光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普遍增长了一些,具体名单整理如下,左边两列分别为光学期刊2018年影响因子排名和2015-2017三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名(图片来自百家号:光学笔记)。LSA和PR两个国产或半国产期刊影响因子还是很坚挺的,OSA着力打造的Optica品牌不负众望稳步前行,老牌期刊OE、OL表现稳定,IEEE的期刊普遍进步明显,然而我还是选择OSA。

  以上是总体的变化,但是我相信大家更关注自己的研究学科变化。因此,我再汇报下各个学科的新增期刊变化,共计236个学科。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新增的期刊,就扩大了投稿时的选择面,想必是件高兴的事情。

  可是业界学界结合的很好,堪称爆发的CS,AI等等不会出现在这里,因为他们发conference paper,大家都去那几个顶会。会议文章大家不会说有多少引用,会说今年投稿创新高。

  2018年很热闹的引力波观测把APJL,PRL都往上拉了不少,可以说近些年少见的活跃和进展了,但是没有人来数他们的影响因子。大家都在arvix上发了,读了,引用了。后来发了xxx杂志。

  有点担心今年中科院分区,一直都知道中科院分区遥感领域一直只有2个一区。ISPRS&RSE。难道今年中科院分区要变?那按照中科院分区的一区更难发了!!!

  EJSNarTpH92qx(二维码自动识别)RSE一直很厉害,只能说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

  我一直不明白为啥IEEE TGRS没有超过ISPRS,毕竟很多经典算法真的都来自这个。后来我看了下RS引用报告,我就懂了。

  RS很多应用CASE,也有算法,喜欢引用RSE,同时也常常被RSE,ISPRS引用。

  另外重点说一下,去年排名考前,今年跌到25号PE&RS,我一直以为会涨的,也在跌,我估计是由于数据库贵小众。引用少。

  IF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对于PI来说显然也没有多大意义,研究生可能会格外关注,因为根据不同学校的毕业要求有的要求不低于3分,有的要求不低于4分,有的要求不低于5分,但是有时为了照顾JBC、JI、JN这种经典老牌杂志,毕业要求的底线就是它们了。尽管不少中科院系统和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某些高校取消了论文发表和学位挂钩的硬性要求,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也是不敢去冒盲审一次机会的风险,乖乖发论文还是硬道理,宁要排名第一的JBC不要共一排第二的NC,学生们大多希望早点毕业去公司,这其实是当下生物博士的刚需,有强烈做PI欲望的显然是少数,所以还是甭劝他们留下来做博后了。

  废话就不多说了,老调重弹罢了。下面针对一些大家关心的期刊谈一谈影响因子的变动与走势。(要是觉得本回答还行别忘了给点个赞,让小编周末能加个鸡腿 长身体的时候啊。。。。)

  Cell终于进前20了,因为Cell今年有36.216,比去年(31.398)涨了近5分,N和S依然稳定在40左右。唉,其实讨论Cell的分数是对它的侮辱,地位摆在那。

  Cell Metabolism继去年首次突破20(20.565)后今年继续显著上升至22.415,代谢领域最近热得发烫,这个不消多说了,免疫代谢、肠道微生物代谢的topic最近频繁上CNS。代谢这么大一块肉,Nature当然也要占个地方,今年上半年在厦门召开代谢国际大会(全景图文回顾丨2019厦门国际代谢会议(Nature Conference on Cellular Metabolism))算是给Nature Metabolism擂鼓助威了,今年文章正式上线后还是推出了一些质量不错的稿子和综述,这么运作下去,第一个IF可能不会低于10(比NC要求高不少的),所以现在投Nature Metabolism是红利期。BTW,Science还是没打算开代谢的分号。

  Cancer Cell今年情况好那么一点,从27.407到22.8再到今年的23.916,也算是止跌为涨了,但是相比于Cancer Discovery的高歌猛进(20.011-24.373-26.370)却也无可奈何。其实也无所谓,国内的同行基本不会投Cancer Discovery,很多人说这是少数国际大佬的领地,投Cancer Cell反而在国内更受关注,因为医学口的江湖传说是一篇Last的Cancer Cell可以在肿瘤口上杰青,至少也可以上会吧,发三篇Cancer Research真的不如一篇Cancer Cell。说道Cancer Research,今年跌落到8.378了,作为“Nature指数杂志”的新晋成员,跌了也还好的,不过今后要过10比较难,另一个小兄弟Oncogene也是三连跌,今年只有6.634。

  Science推出的子刊Science Advances首次亮相就是11.5,不能不说已经很惊艳了,今年上涨到12.804,上涨的空间依然很大,相较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从去年的12.353跌到11.878),笔者偏爱SA不少,最近国内发SA的行情看涨,NC的国内发文量基本稳定在平均一天一篇了,从这一点来讲,SA还有很大的国内来稿上升空间。PNAS非常稳定,9.580比去年(9.504)高一点.

  Nature和Science推出的OA期刊来说,Cell旗下的Cell Reports分数近三年都在跌,目前降至7.815了,不过Cell Reports的文章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发文量也大,纯生物,有这么个分数不容易了。eLife的处境和Cell Reports差不多,连续三年下跌,今年跌到7.551了,eLife最受人诟病的是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别说挑战CNS,现在恐怕不好和NC还有SA比了。EMBO Reports稳定在8分之上不错,涨跌幅度不大,它上面的老大EMBO Journal涨了,今年已经11.227了,在NC和SA的夹击下连续三年看涨实属不易。相比之下,同为老牌的Genome Research可就郁闷了,跌破10分了,隔壁Genome Biology都飙升到14.028了,尽管如此,“Nature指数杂志”只选择了Genome Research。同样被“Nature指数杂志”选择的Gene & Development跌破9分了(9.413-9.462-8.990),和Genome Research可谓“难兄难弟”,其实chomatin领域的文章发多了不拉分的。

  Nature Neuroscience和Neuron的分差越拉越大,NN连续三年上涨到21.126,晋升20分俱乐部了,Neuron虽说也在涨,但是维持在14左右,今年有14.403分。熟悉神经的朋友说NN基本收热门的文章,发文总量比Neuron少不少,这就对了嘛,Neuron大家还是和NN一看被神经同行重视的大子刊,并没有高下之分。

  干细胞最近降温比较明显,基础研究没有亮点突破到了瓶颈,尽管每年也会放几个成体干细胞的“卫星”,但是有点难力挽狂澜,老实说干细胞的繁荣主要是06年的iPS带动的(

  Cell Stem Cell2007年创刊),然后目前iPS基本被业内所抛弃了,这主要是因为临床没有好的落脚点,国家对干细胞的投入也在降温也不是不争的事实。拿IF来看看,Cell Stem Cell持续下跌至21.464,Stem Cells变动不大,稳定在5.5左右,今年到5.614,号称CSC的子刊Stem Cell Reports的分数迎来三连跌,回落至5.499。干细胞领域需要强心针,靠什么来补?造血干细胞领域还是有很多可能的,这一点从Blood的行情看涨也能侧面反应,从13.164到15.132再到16.562,奇怪的是Leukemia连续三年跌(11.702-10.023-9.944),和Blood越来越远。

  Cell Research,CR从2006年的2.161到如今的17.848,一路成长实属不易,当然最困难的时期是迈过5分和迈过10分坎的时候。熟悉CR的同行,大抵都会为CR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CR称得上是中国在国际上争夺国际话语权(生命科学领域)的标志性刊物,回过头来想,如果没有CR,国内一些好的工作就难以有一个好的窗口快速发表,很多国内的同行是大的受益者。CR无论从专业化角度处理稿件还是质量把关方面都是一流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目前比肩一些CNS大子刊的质量还是有信心的,尽管国际知名度这个问题是明显存在。或许还有人质疑CR的文章很大程度依赖综述和Letter,实际上近年来综述越来越少,一年不超过10篇,相比于国内的其它期刊动辄几十篇综述其实已经clean很多了。而关于发文量少的问题也是长期受到同行的诟病,文章少的大CNS子刊也有的,这不是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国内没有那么多高质量的稿子过来,除非很多CNS的工作直接发CR,然而大家愿意吗?目前CR的送审标准略高于Mol Cell,文章质量要求接近CNS大子刊,CNS送审过的文章如果评审意见不错CR还是蛮有希望的。

  CR是值得尊敬的刊物,尽管今年的IF超过NCB,但是国际名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今后真正顶尖的国内工作大部分发表在CR,超过一下大子刊又何妨?Anyway,让子弹飞一会吧。毕竟笔者也尊重并喜欢

  Mol Cell和NCB,但是一样会喜欢和尊重CR。此外,CR也开始了举办大型的国际会议Cell Research Symposia,类似于Nature Conference或者Cell Symposium系列,这也是一个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窗口。(关于CR和几个重要国内期刊,BioArt后续会专门进行深度讨论和解读,敬请读者关注BioArt)

  Cell Research的姊妹刊Cell Discovery今年略微上升一点到4.6,CD是完全没有综述的,有这个分数是非常不容易的。

  Fungal Diversity分数很高,今年高达15.596,但是因为是冷门领域,加上发量极少,所以受关注程度不高。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其实最近的研究性Article的论文数量在稳步提升了,马上也要从双月刊变更为月刊,并且要加大研究论文的发文量了。IF从8.843到13.222确实是在稳步提升,一边扩文章量,一边IF大幅上升,其实这个成绩非常好。上半年,两篇克隆猴的工作发在NSR上(特别报道丨世界首批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今年上升幅度大,从去年的4.136上升到6.277,总算迈上的新的台阶,期刊提升计划还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嘛。另外,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也在稳步上升,3.583,下一步破4破5应该指日可待。

  Molecular Plant的分数突破十分到10.812,可喜可贺,刚刚获得消息,MP也迎来了姊妹刊Plant Communications,老牌的Plant Cell回升到8.631,但是大势已去基本不太可能再超过MP了,现在MP的目标是超过新贵老大Nature Plants,今年NP继续上升到了13.297。MP超过NP其实并不是什么多大的问题,论植物学研究,中国的体量和质量摆在那里。从国际范围来看,MP的国际影响力已经非常好了,论文的数量也在提升,在扩量的前提下,分数快速上升本身也是可圈可点的,MP根本不用担心国际影响力的问题。

  Protein & Cell的分数平稳上升,由5.37上升到6.23再到今年的7.575,稿源和发表文章的质量肯定会越来越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开个玩笑,以后如果投Cell Research送审最终没有接受,综合审稿意见倒是可以考虑投稿Protein & Cell。事实上,笔者见到有一些PI这么做了,CNS送审不要投CR,CR如果不行直接考虑PC,三个档次层次分明,最大的好处是省时间,不折腾。学生们也高兴,不延期,顺利拿学位进站做博后(进站半年没有学位强制退站)或者去公司。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势头很好,也是连续三年上升,今年分数突破8,高达8.213,按发文量看在国内这些杂志中算中上水平了,研究论文的发文量其实也很高了,非常不错的杂志。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发文量不多,可是影响因子一路下跌,今年跌破5了,非常可惜,最高的时候高达13分之多。话说,JMCB有一些文章真的挺不错,还需要努力,至少IF不能再下降了,不然后面的煎熬会更大。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第一次有影响因子就高达6.615,今年反而降了一点到6.597了,不过依然在生信领域或者蛋白组学是很高的期刊了,君不见老牌的蛋白组学第一刊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持续下跌,破5到4.828,按说蛋白组学的春天要来了,这分数怎么迎接春天?

  Bone Research的分数很高,去年高达12.354了,但是步子太大,出了点幺蛾子,今年笔者没有查到Bone Research的IF,可惜。不知道明年是否能回来。

  Nano Research除外,该杂志发文量高,近两年大幅提升发文量,分数还能稳中有升,非常值得尊敬。该杂志的发文数量是国内一般杂志的5-10倍),所以行业内一般认为拿掉这些杂志对整个学术界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地头脑,需要高的影响因子,更需大量要扎实有影响力的工作。

  肥水不流外人田,既要说,也要做。中国的好杂志越多,国际话语权的可操控性就越好。尽管,IF高升的情况下有着部分虚假的繁荣,但是提升空间很大,祝福国内的期刊越办越好!

  随着国内生命科学领域成果的高歌猛进,今后大家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或者评价的时候肯定会逐步淡化CNS和IF的,有标签性的成果会逐渐更加重要,哪怕发在JBC上。

  Nature Energy 已经54了。EES已经33了。ACS Energy Letter已经16了,ACS catalysis 已经12了比ACIE还高。估计Joule的影响因子以后也不会低于20。现在办个能源相关的杂志,影响因子估计低于20,都不好意思说了,真是通胀的太快了。

  然而,像JACS和ACIE,这两个化学领域的传统期刊,只是稍微上升或波动一点。但当别人问你,拟发了几篇一区的时候,在化学领域,还是默认是几篇JACS或者ACIE啊。换句话说吧,如果有一篇EES换你两篇ACIE,你愿意不?

  还有一个奇怪的事情,Nature Chemistry这么多年的影响因子没有上升,反而到还是23. 所以现在是不是传统化学已经真的该劝退了。

  ,一直五六点。有机头牌Organic Letters常年6-7徘徊。综合类老牌Chemical Communications,常年六点多。jacs,angew稳定在十几点。氮素,一些新出的期刊或者和材料、能源相关的,宛如磕了药的张无忌,开挂停不下来,影响因子蹭蹭的往上涨。

  大概感觉就是以前影响因子破十的的期刊都好牛!能发破十的期刊的人都好厉害!!!

  最后,虽然大家都看到出来风口风向是啥,然而,某些老教授还是视经典期刊如瑰宝。评青千,评青基,评面上,评优青杰青,这些经典期刊都宛如48年国内的金条,是绝对的硬通货!以分析化学为例:在很多老教授眼里,发再多bb,ami也抵不过ac

  (啪~啪~ 醒醒,我年轻的时候也幻想过我是要娶汤唯还是刘亦菲。结果现在还是单身狗(ó﹏ò。))

  看了一下能源类期刊疯长的影响因子,感觉不可思议。其中一个垃圾review journal影响因子尽然达到了10。MDPI旗下的那几个灌水圈钱的期刊也已经快接近3了,简直逆天了。

  反观流体力学类期刊,JFM只有3点几,AIAA journal只有2左右。不过也能理解,这种真正的高端期刊很多人读都读不懂,怎么会去引用。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