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坎坷经历,那真是一个磨人的漫长过程啊。有没有有效的办法缩短这个过程呢?依我看,这个可以有,这取决于:(
去年8月份,我和某博士生说,咱们在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方面的研究已趋于完善了,写篇锁固型岩质斜坡失稳物理预测模型方面的文章吧,目标期刊定为本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首先把写作内容和框架定了下,他在11月中旬完成了初稿。自此,开始了烧脑的修改过程,从术语、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了12次修改,感觉改无可改了,找个老外润色了下,在2017年12月31日投了出去。
这个期刊找了3个专家审稿,评审速度还可以,于2018年3月14日收到了如下审稿意见:
(2)提出在Introduction中增加“滑坡危险性评估”方面的内容,并推荐了几篇英文文献。
(3)很nice的审稿人,建议把摘要和正文中的被动语态改为主动语态,并以摘要部分为例亲自改写了一遍。
总体上,审稿专家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是肯定的,要改的基本上是表述和细节方面,这个情况应该是“小修”,但估计是主编要求严格的缘故吧,给了一个“大修”的决定。
为避免一不留神被毙掉,经过了20多天的精心修改,把“故事”整的几乎“天衣无缝”后,于4月9日返回了修改稿和修改说明。稿件修改时,我们的对策是:对非原则性问题,例如增加引用文献等,照办就是,没必要在这方面和审稿专家顶牛。
5月12日收到了主编发来的“决定”邮件,本来以为还要小修来着,结果是“直接录用”,今天已看到了“校样稿”。从投稿到接受出版,仅用了约4个半月时间,效率蛮快啊。
这篇文章开了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首次发表在国际SCI期刊上的先河,只要是创新性强的“硬货”,虽可能历经磨难,一定会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滴。对此,我们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