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3日,对我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胡洪涛告诉我,《爱犯错的智能体》样本出来并开始预售了。
这是我人生第一本书,也是我写的第一本“科普书”。回想起来,觉得这书写得有些不可思议,在今年1月校稿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了。为什么会写呢?哪来的时间写呢?怎么写出来的呢?
为什么会写?书中“自序”讲了一些。2006年时我就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过一些思考,但当时时机未成熟、学识也不太够,自己又还在事业上升期,无法也没有时间写作,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
去年6月,我写的关于生成对抗网和深度学习的科普文章获得了较大的关注,也让我感到科普还是有些意思的。再加之下半年有时间,便决定接着之前讨论深度学习不足的文章,继续从视听觉、感觉、知觉、群智等方面来针对人工智能,用科普的方式做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和归纳总结。
一是定位。一本有关人工智能的科普书,能有多长的生命力呢?如果是泛泛而谈的科普书,只涉及人工智能中的基本概念,也能形成一本书。这样的话,有可能会舍弃很多有意思的讨论。
最终我决定尽量从一线科研人员的角度,把前瞻性考虑进来。从基础知识开始,到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进展,再到后面相对高阶的、悬而未决的人工智能问题,以及前沿进展,都覆盖到。
从目前看,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涉及的人工智能知识点,应该是比较完整的。而我希望再过十年甚至更久后,读者读到这本书时,仍然感觉里面的内容还不落伍。
二是如何构造全书结构。关于这一点,我心中是有杆秤(有个提纲)的。2018年6月开始写的时候,大致已经知道如何收尾。可是得一点一点、有逻辑地循序渐进。
当然也不是一直遵守这个原则。比如有一章讲高维数据中的流形结构,原是想作为高阶内容稍后再讲的。可当时刚好遇到国际上有位知名老教授说破解了几百年来数学史上的难题黎曼猜想的证明。于是顺便蹭了个热点,写了一篇,除了都是黎曼提出的外,讲的东西完全是两码事,读者反响很不错。这大概是在网络上做科普时可以考虑的方式。
三是结合实际。做科研的人都知道,写文章一定要有证据支持,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无法形成可信度。所以,我结合了我们小组在人群计数、流形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写了一些内容。当然,也不能硬捏虚假数字,就像网上经常遇到的疯传的谣言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数来增强“可信度”。
四是增加中国特色。人工智能1956年前后成为一门学科,名词始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的一次会议。
能否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内容呢?肯定是有的,毕竟观察是发展智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而这些观察或多或少转化成了文字记载。
因此,我在文章中加了不少中国的古文,以增强这本人工智能科普书的中国特色,如介绍月亮大小错觉时提到了王阳明的《蔽月山房》,介绍声音的鸡尾酒效应时提及林嗣环的《口技》,还有为了讲述最小信息压缩而描述的《三字经》等等,希望通过这些熟悉的素材来缩小读者与人工智能的距离感。
五是注重幽默、故事与严谨。做好科普需要有好的故事来支撑,像“牛干巴”一样的虽然是干货,但不见得能吸引读者。要想让读者能轻松愉快地读下去,还能形成黏性阅读习惯,幽默感是需要的。
无疑,科普与科学一样,同样需要严谨。书中文章最初是以博文形式发表的,有朋友就笑称,我在拿写SCI一区论文的方式写博文。确实,这样至少能在大尺度上保证逻辑上无漏洞。
有意思的是,人的智能较之机器最强悍的一点是灵光一闪,能够跳过很多习惯性思维,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在写这本书时也深有感触。
科普书要想写得好,每一节的开头、结尾都很重要。有的时候找不到自认为能激起读者兴趣的开头时,我就去学校操场跑步,据说跑步时能产生多巴胺,不仅能让自己心情愉悦,也说不定能刺激灵感的产生。有一次我真的在跑步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于是赶紧用手机记录下来。
集中大半年时间做一个工作的好处在于,能让人集中精力思考。所以在写的过程中,我也有不少对人工智能的个人体会和感悟,如平衡智能、平猫不确定原理、平猫测试等。这些内容都写进了这本科普书中,希望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对于小学生,读一些里面的小故事,看看里面丰富多彩、互动性很强的图画就可以了,不需要专门去学。
初中生、高中生能把这本书的“开脑”部分读读就行了,“烧脑”部分留点印象即可,无需深究。
这本书里的素材比较适合大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也许能激发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研究生及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的研究人员,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潜在的研究课题。认真读的话,有可能会找到一些人工智能里的“九阳真经”,当然如果犯错、理解错了,说不定能读出“九阴真经”来。随便读读的话,不妨把它当成“九阳”豆浆机,也许还能榨点汁出来。
另一个可能的适用人群是面临考研面试、想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学生。如果通读几遍这本书,应该比临时抱某些“人工智能在线课程”的佛脚更有用。至少不至于到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就只能抛两个自己也不太懂的名字那么容易露馅。
遗憾也还是有的。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没写进去,一方面是考虑到书的厚度。另一方面是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写,人类和非智能体不是只会犯错,而是犯错促进了智能的发展,正如我书的英文标题所强调的:Errors favor Intelligent Beings。所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再写本续集。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成功的科普书,因为只有多一些成功的科普,才能吸引更多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来做科普,形成良性循环,毕竟现在写书尤其是写科普书对科研工作者来说,真的需要由衷的热爱和情怀。
偶尔看到某网站上新书榜科普读物的前十名排名,基本是国外的书籍,这也说明我国的科普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写更多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又不失前瞻性、趣味性的科普书,为我国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培养更多有良好科学素养和见识的群体作些微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