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科研领域,SCI,即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SCI论文这一桥梁,可以快速地将各领域的,同时SCI论文也为个人与团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平台,有利于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但是中国学术科研领域却存在着盲目追求SCI论文数量,不追求“科研效率”的问题...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于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论文顾名思义,是指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
由于SCI囊括了国际上大多数具有影响力的刊物,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反映科研水平及科技实力的标准之一。
为了客观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全世界的大多数科研机构也都会采用SCI作为评价手段之一。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学术杂志上,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好处非常多,近期的有毕业、晋职、涨薪,远期的有项目、奖励......
自从20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在国内首推SCI论文要求以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大力提倡,大学排名、科研项目的申请、职称晋升等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SCI论文的地位突显,追求SCI论文数量也渐渐地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的第一要务。
这也直接导致了2017年,中国科研规模持续扩张,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产出大国的位置。
但在科研活动的效率方面,中国的进步仍然相对缓慢,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存在显著的差距。
以2017年为例,中国的科研规模指数居于世界第2位,科研效率指数却仅位列世界第12位。
如果细分至23个学科的话,则中国在兽医学、农业、工程类等7个学科的产出效率是高于世界基线的,其余的重要成果产出效率则低于世界基线。其中重要成果份额揭示了各国重要成果的产出效率。
以上这些数据都表明,与世界科研规模持续增长的特征相比,中国的科研虽然呈现出小幅进步,不过仍然落后于世界科技强国。
俗话说,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需要用科学的眼光去正确的看待,SCI论文也不例外。盲目的追求数量,而忘了质量只会让中国的学术科研误入歧途。
以SCI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论英雄不是我国所特有,全球的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存在这一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不少学术腐败。
SCI商业链的形成,使许多科研人才为了写论文而工作、搞科研,脱离了实际工作需要,为了发表论文,而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做研究。
许多国人拿着国家给的大量科研资金进行了某一领域研究并获得很好的成果时,最先想到的是如何将成果发表到影响因子高的国外SCI收录的期刊上,而不是发表在拥有13亿潜在读者的中文期刊。
结果可以想象,大量的科研成果都在以英语为主的SCI收录的期刊发表,罕见发表在绝大部分国人看得懂的中文期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实际上,SCI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不完整或者说不完善,科学界及政策制定的导向有一定问题,从而导致国内科研工作者盲目追求SCI论文的数量。
为了加强对科技前沿和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原创性及突破性研究,提升科研成果的“含金量”。
2018年6月,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资助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了“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科学基金新时代资助导向。同时,也为我国的基础科研提出了全新的发展目标。
同时,科技部等五部门也开展了清理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专项行动,引发了公众对现行科研评价体制的热议。
SCI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
一切科学研究都应以服务人类生存发展为最终目标,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民众就需要被转化为生产力。而SCI论文本身不是生产力,它只是生产力的源泉或动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因此,中国的学术科研要真正强大,并非依靠SCI,而是需要真正务实的去做学术科研,同时增加中国期刊的世界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