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外科医生,按理说评价我的标准应该是手术做得如何、挽救了多少危重病人,但实际的标准却是论文发了多少、影响因子有多少。”某外科副主任医师曾经抱怨,这看起来很荒唐,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
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也提到了这个问题:SCI论文在医生职称评估和考核当中到底起什么作用,不能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
知乎上曾经有人提问:医生超长时间工作,全天候为病人及医院工作,你觉得到底为了什么?
这个回答也同样得到了很多脉友的赞同,只是简简简单地为了混口饭吃,却要比其他行业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现在大多数中国的年轻医生面对的处境是这样的:上班时忙于看病、安抚患者、警惕医闹、疲于检查、应付评比、积极完成创收指标,回家后杂务成堆、亲人埋怨、孩子辅导、丈母娘唠叨,忙得焦头烂额。不止身体累,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谓身心疲惫。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中也有显示,超过一半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到60小时,超过三成的医师工作60小时以上。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面对病人、服务患者,但还要面临着职称晋升、年底评优的任务,让本来就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医生,还需腾出一部分放在论文上,导致的结局可想而知。
救一百个人,做一千台手术,都不如发表一篇论文,这种看似很“荒唐”的制度还在无时无刻地煎熬着中国医生的内心,即使我们把利弊思考得再透彻,那又能怎么样呢?
类似这样的信息,作为医生的你肯定不陌生吧,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见到的,也可能就是自己询问的别人。
类似这样的广告,作为医生的你肯定也很熟悉吧,眼看着考评时间就要到了,可忙得迟迟还未动笔的你,只能在电脑里翻阅着这些自己都半信半疑的广告。
甚至有些医生每个星期都能接到好多帮忙代写论文的电话,在无形中,帮忙润色论文、代写论文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很多公司加入其中、趁机捞金。
很多医生因为种种原因迫于无奈,在职称评审的这条路上,不是在造假,就是在造假的途中,甚至已经因造假而被撤稿,从而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2015年,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撤销了43篇生物医学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单位涉及多家高校附属医院,还包括多家部队所属机构。
2016年,美国知名抄袭监测网站Plagiarism Watch通过国际知名英文论文抄袭检测系统iPlagiarism顺藤摸瓜,发现了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该公司与一个巴西SCI杂志(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默契合作,收费为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涉嫌抄袭、造假的论文。
2017年,国际学术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Biology)一次性撤回中国学者发表在该刊上的107篇论文,发表时间为2012年至2016年,作者绝大部分是临床医生。
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学位制度是上世纪50年代时照搬的苏联模式,三年硕士,再攻读博士。学位与职称晋升挂钩,没有硕士学位不能晋升主治医师,没有博士学位不能晋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因此这一制度逼得年轻医生只得先做研究生拿学位。
一般认为,医生做学位论文,学些研究工作的基本功是有用的。但如果在学位论文上花的时间代价太大,则会严重影响医生在最佳时期提高临床能力。在这样的职业生态中,面临论文、学位、晋升等压力,个别人就急不择路……
张澍主任也表示SCI论文“毁掉”了一批年轻人,一是因为医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发表论文上而不好好学临床;二是因为有些人写假文章或买文章,一旦被发现后,科研学术生涯便毁于一旦。
曾经在2015年的两会上,就有代表提案“地方级医院医生评职称不要统一都要交论文,医生技术水平应以患者是否满意为标准”,并认为让医学写论文搞科研,对地方级医生没有必要。李克强总理就此问题还给出了回应:“讲得有道理,手术没做好,论文写得不错,问题不解决,这不是花架子吗?”
而这个“花架子”至今还在困扰着中国医生。不发SCI论文也能成为好医生,发SCI论文也不一定是好医生,将“SCI论文”作为医生职称考评的硬件指标似乎太过牵强。
SCI和医生晋升考核制度是否需要重要变革?未来几百万中国医生晋升之路又该如何规划?这似乎是所有医生的困局,也是医改一直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