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随意“搭车”署名、不能遗漏应该署名的作者、不可擅自将知名人士署为作者之一以提高论文声誉和影响。
通讯作者通常是实际统筹处理投稿和承担答复审稿意见等工作的主导者,也常是稿件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负责人。通讯作者的姓名多位列于论文作者名单的最后(使用符号来标识说明),但其贡献不亚于论文的第一作者。对于欧洲某些按姓名字顺排列作者署名的期刊来说,通讯作者的标识就显得更重要。
(1)文章的成果是属于通讯作者的,说明思路是通讯作者的,而不是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仅代表是你做的,且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2)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3)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
(4)国际是很看重通讯作者的,如果是自己很有分量的文章不要随便将别人作为通讯作者。
(5)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一些杂志会约你审稿,写综述,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学界的地位。
(6)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此作者不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一些反映导师重要观点的文章,导师也不会放过既是第一又是通讯作者。
(1)给予所有对此工作有贡献的人员恰当的承认,那些对研究工作有显著贡献的人应该被列入共同作者;
(2)在投稿时,通讯作者要确认所有被列入作者名单的人都同意投稿,承担包括所有共同作者并且仅仅包括共同作者的责任;
2、 没有任何学术地位,职务的要求,学生和博士后都行,只要他们能够负起责任;
(2)有二位或多位作者,则每一不同的地址应按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本以相应上标符号的形式列出与相应作者的关系;
(3)如果论文出版时作者调到一个新单位(不同于投稿时作者完成该研究工作的地址),新地址应以“Present address”(现地址) 的形式在脚注中给出,这种做法对地址了解作者的就职单位十分有用,同时也有利检索系统统计研究机构的论文产出;
(4)如果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同时为其他单位的兼聘或者客座研究人员,并且为体现成果的归属,需要在论文中同时标注作者实际所在单位和受聘单位地址,则一定要清楚地指明作者的有效通讯 地址;
(5)如果第一作者不是通讯作者,作者应该按期刊的相关规定表达,并提前告诉编辑。期刊大部分以星号(*)、脚注或者致谢形式标注通讯联系人。
国际期刊一般需要作者自己提出该篇论文的和您研究领域相关的审稿人,SCI收录期刊实行完全国际化的同行评审体制
(1)利用SCI、SSCI、A&HCI、ISTP检索和您研究相关的科学家;
(5)交叉审稿,以前的作者审现在的作者,考虑到三点:与期刊主办单位的关系、是否曾经是期刊的作者、知名度;
科技期刊履行同行评议制度最初是1752年英国皇家学会资助的刊物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倡导和实施。
(1)单盲评审即作者姓名对审稿人公开,但审稿人姓名不对作者公开,大约有60%的期刊采取单盲评审 ;
(2)双盲评审即作者姓名和审稿人姓名互不公开,采取双盲评审主要是限制审稿人的审稿倾向;
(3)公开评审即作者姓名和审稿人互相公开,如BMJ一直坚持采用公开评审形式。但大部分审稿人并不希望公开自己的身份,88%的期刊向作者反馈的是隐去审稿人身份的审稿意见;
(4)73%的期刊采取每篇论文2位审稿人的形式,18%的期刊采取每篇论文3位审稿人的形式。6%采用1位和3%采用3位以上的审稿人。
(5)稿件中的实验描述是否清楚并且能被读者重复、实验数据是否线)稿件的论题是否适合于相应的期刊;
对稿件所涉及内容创新性和重要性的评价包括选题目是否新颖、结果是否有新意、数据是否真实、结论是否明确等。
在评价稿件重要性的同时,许多期刊还明确要求审稿人评判稿件能否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综合性期刊均将稿件是否具有有突出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兴趣性作为稿件送同行评议的基本前提;专业性期刊,也在 审稿单中明确要求审稿人判断稿件是否具有广泛的兴趣性和普遍的重要性。
涵盖学科领域较多的期刊,作者在投稿信中最好简要地说明稿件的学术重要性和广泛兴趣性,以便当审稿人在重要性和兴趣性方面与作者缺乏共鸣时,编辑可综合作者与审稿人的观点做出判断。
实验应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便他人重复,或允许有经验的审稿人根据实验描述来判断数据的质量。
如果作者所采用的实验技术或流程已经发表过,应避免重复细节描述,但应给出必要的实验条件或参数和相应的参考文献, 并要指出所使用的具体技术;如果作者对以前发表过技术或实 验流程做出改进,需要明确、具体地指出;实验材料应以化学 名表示;作者还应给出不确定性的定量估计,或者由于潜在的 误差所导致总体结果的不确定性。
审稿人十分关注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讨论是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对作者外推的数据不足以支持的结论,审稿人应提出适当的建议,包括是否需要获得更多的证据或数据,或删除论据不足部 分,甚至建议对数据或结果的其他可能性解释。
统计表明,75%的审稿人十分关注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引用,有的审稿人甚至首先浏览参考文献,以核查作者是否足够了解和尊重前人的相关工作。
审稿人常常发现作者所引用的文献和稿件主题的关系并不明显,其原因可能作者并不了解这些文献,甚至根本没有阅读过这些文章(转引他人论文中的参考文献);(4)作者如果在稿件中声称自己的工作取得突破或很大进步,审稿人会检查作者
。有些设计图经审稿人重新计算修改绘出,常常令作者惊喜和感动。有些审稿人建议与作者共同探讨一些疑点问题,允许作者有相反意见。几位审稿人提供的检索实据说明个别青年作者一稿两投,还有的作者在别人已发表的文章框架上进行抄袭、装饰,仅采用不同数据而已,此种现象已在国际同行评审中发现几例,得到了制止。这不仅对严肃科技人员的学术风气有着强烈的警示效果,而且对学术期刊的信誉起到了保护作用。
(1)审稿人如果对稿件的论题不熟悉、或者与作者的工作有潜在的利益或观点冲突、或者与作者(之一)存在有可能影响到公正评审的私人关系时,应该回避评审,并将稿件退回给编辑;
(2)审稿人应对稿件的内容保密,不能在会议交流或自己的论文中使用没有发表的信息;
有很多高分的杂志(如Nature、Science等)在投稿之前先要求你把摘要给他们看看,如果感兴趣再把文章投去,如果不感兴趣,就不用努力了,时间一般是2周。文章的创新性是选题时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
摘要在前面说过了,很多时候杂志只看摘要就决定reject了。Introduction也很重要,杂志编辑和审稿人有没有兴趣看下去,就在Introduction上。怎么写好,就要多花工夫,多看外国人怎么写的,如果有外国朋友给看看就更好了;
每个杂志都有自己的投稿格式,严格按要求准备好文章,杂志的编辑看了也会高兴些。这是功夫活,仔细一点就 能做好。
这也是功夫活,多照一些照片,选最好的用于投稿,ACS杂志的编辑经常挑选论文图片作封面。
一定要客客气气地按审稿人和编辑的要求改(求着人家没办法),他们不对的地方,也要客客气气地解释,做到每一条意见都回答到。因为能revise就是很好的机会了,一定要把握住。
这类投稿信对期刊的编辑是很有帮助的,尤其适用专业性较强的选题,有关作者的联系地址(作者的通信地址、电话、传真、E-MAIL等) 可在信头的作者地址中一并给出。
(2)通讯作者详细的通信地址、E-mail地址、电线)论文的字数、摘要的格式等是否符合要求;
(5)确保参考文献目录中的各著录项准确且完整无缺,并且在正文中分别有引用标注;
其他:注明正文的字数; 附寄所有作者签名的声明信(贡献单);说明已获得所有致谢人的书面同意; 附寄所有直接引用资料的书面同意函等。
务必遵照期刊的要求将期刊投寄给指定的收稿人或收稿单位(期刊的编辑部、编委会、主编、执行编委或助理编辑)
如果没有收到期刊的“收稿回执”,可在2-3周后通过E-mail或电线个月后没有收到是否录用的决定,可以询问
审稿结果: • 无须修改即可录用; • 改后录用; • 退稿(或改后再审)
不过审稿人提出要补充的实验,如果不是非做不可的,还是可以进行解释。有时审稿人即使想接受你的文章,总还要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文章没有那些不足之处,也许文章就会投给更高IF的杂志了。所以,如果你真的不想补充实验或者补充很困难,可以合理的解释,一般没问题的。因为很少杂志编辑把你的修改稿再寄给当初审稿人的,除非审稿人特别请求。编辑不一定懂你的东西,他只是看到你认真修改,回答疑问了,也就接受了(当然高档杂志不是这样)
最重要的是逐条回答,即使你答不了,也要老实交代;不要太狡猾,以至于耽误事;
如果作者认为审稿人的批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案,其一是把稿件投向另外期刊,以期望得到公正合理的评申。其二是再次投稿给该刊,用掌握的材料或论据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逐项申辩,以期望稿件能够送交给其他审稿人。
如果再次投稿给同一家刊物,一定不要超过规定的期限,否则作者的修改稿或再投稿有可能会被当成 新投稿来对待。
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体不同作者,在编辑和审稿人不知的情况下,试图或已经在两种或多种期刊上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国际上称为重复发表(
)或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典型的相同研究成果的重复发表很少,更常见的是作者就某个较大的课题发表多篇论文,如果资料没有重复且每篇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各不相同,这种做法是合理的。一稿多投是学术道德不良的表现例: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组寄了一个论文给Langmuir《兰格缪尔》2003 年影响因子3.098,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出版。这是一份非常好的化学期刊。化学系一位教授审稿,认为论文水平很高,那部分工作他 们也正在做,但是结果没有著名大学的好。所以建议期刊发表。一个月 以后,这位教授又收到Nature一份相似的稿子,2003年影响因子30.979,同一个研究组投寄的。Nature事先已经请了两个审稿人,一个说yes,一个说No。希望他作最后的裁决。他于是给Nature编辑的信中提 及,论文质量很好,应该可以在Nature上发表。但是,一个月以前,我 为Langmuir审了一篇相似的论文云云。结果Nature和Langmuir两家期刊 互相交换论文原稿,初步决定两家都不刊登这篇论文。原因很简单:作 者学术道德不良。不知道最后是如何处理的。但是这样的行为,严重地 损坏了作者的名誉,也损坏大学的名誉。
有的期刊对从中国来的论文审查增加了明显带有不信任感的特别措施。例如要求作者提供参考文献全文,我想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美国《电化学学会杂志》曾发表一篇社论,对剽窃行为做出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提到国内内某大学去年在《晶体生长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抄袭了《电化学学会杂志》和《应用物理通讯》上的论文,并已将这篇文章撤销。
有的则是在引言、分析部分大段大段地抄袭别人的文字表述, 研究成果倒可能是自己得出的。后一种情形在国内研究人员中相当普遍,在揭露的剽窃案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此类,而剽窃者往往来函辩解说,他们是因为英语水平有限,所以借鉴、套用了国外论文的表述,但是实验数据和结果是自己的,因此不算剽窃。
香肠论文的特点是只使用一系列观察中的部分数据,进行相似内容复制,因而通常缺乏创新性。
(1)用一篇论文更具有信息量,且比多篇论文更为关联和完整;(2)可以在同一篇论文中表达所有必要的信息量而无需增加篇幅;
2、阅读期刊的征稿说明,严格按其要求去做;3、参考文献要有1-2篇来自该期刊或者审稿人;
4、请在该期刊发表过较多文章的同事或者同行修改一下文章,并签上修改者的大名。
找合适的杂志,有些杂志觉得你的东西毫无新意,而有些杂志却觉得你的文章很有趣。就像不同的女孩子对你的感觉那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