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随着在国家在科研上投入的增加,科研人员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的投稿数量也大幅增长。这一方面增加了我国科研与国际的交流,另一方面对我国的学科建设乃至转化为生产力都有极大的促进。
当一项科研工作取得了进展并且发表在业内顶级期刊上,既是对这个工作的完美总结,也是学界对学术成果的认可,是科研人员无限光荣的事情。然而,如何准备学术论文投向心仪的期刊,是很多青年科研人员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供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当一个科研工作完成后,面对众多的学术期刊,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是科研人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针对主题,可以在Web of Knowledge去寻找相关的期刊。在进入网站后,在最上一栏有“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当进入之后,便会看到如下的页面。选择Categories By Rank后,就可以在其中选择对应的主题。
以“能源与燃料(energy & fuel)”为例,在选择后提交,就可以看到相应的期刊:
在这个主题中,相应的期刊已经按照影响因子的高低进行了排序。有的科研人员可能会想,那就按影响因子从高到低依次开始投,如果被拒了就接着投到下一个期刊。如果工作非常出色,去冲刺该领域的顶级期刊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每篇文章都是这样的投稿方法,不仅浪费大量的审稿时间,而且频繁拒稿一方面会极大打击研究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给期刊主编造成很不好的印象。因此,选择合适的期刊去投稿,并争取顺利发表更为重要。
虽然在一个分类中,这几个杂志有着不同的侧重点。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的覆盖面很广,所有和能源以及环境相关的课题都可以投稿,但是需要能够引起这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相比而言,后两个杂志更加注重的是应用在能源领域的材料,重点落实到材料上。具体来看,两者又有着差别: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要求表现出创新性研究和材料科学的重大进展,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是在材料的制备或者属性应用上有新意。从而,根据自己工作的重点选择合适范围的期刊,能够快速明确投稿的目标。
在选择好合适的期刊后,准备写作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将研究成果得以最好的展现?这需要做到内容上的“扬长避短”。这儿的扬长避短并非指规避不好的结果(如果刻意隐瞒部分结果是学术不端的行为),而是有选择性的突出工作的亮点。
以笔者的审稿经验为例,曾见过有的工作从材料的制备、表征,再到具体应用中测试性能,事无巨细,通篇洋洋洒洒写了快上万字。但是读完,没能体会到想表达的重点。细致的工作无疑令人敬佩,但是在写成文章呈现给读着时,一定要是最想突出的亮点。例如,如果工作是针对原有材料提出了新的合成方法,那么重点就要落实到这个合成方法的优越性上。如果是发现了一个原有材料的新应用,就应该将其性能进行细致的展现而并非强调表征。这样,不仅在写作中节省了时间和无谓的笔墨,也容易让审稿人快速抓住核心内容提出重要的意见。
此外,现在多种期刊都有额外的支持材料(Supporting Information)。合理的利用它,不仅能给审稿人以及读者呈现详实的数据,也能使文章变得非常紧凑。以笔者自身经验为例,在使用催化剂时常常涉及到载量优化的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载量往往也是下一步测试的重要依据。但是如果将整个优化过程,例如做了哪些载量,每个载量又做了哪些测试等等内容全部写在文中,会使全文显得非常臃肿,也冲淡了核心内容。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这部分内容放在支持材料中,在正文中直接给出最优的载量,衔接上后续的测试。如此,当读者想了解优化过程,可以阅读支持材料;如果更关心后续的测试结果,则可以直接阅读正文而节省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支持材料只是对全文的一个额外补充,而不能影响到全文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因此在写作中,需要对数据的重要性进行划分而合理的处理正文和支持材料。
英文的写作往往另一些刚从事科研的人员感到恐惧,担心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述不地道。笔者的个人经验是,文笔有个人的特色无可厚非,但是首先要注意语法的正确。不要出现大量的语法或者表述错误,这样既影响内容的表达,也会引起审稿人的反感。
其次,科技论文语言的核心是内在的逻辑。有的文章使用各种复杂的句式,高级炫目的词汇,但是读着不知所云;有的文章句子朴实无华,也没有复杂的词汇,但是清晰明了,让人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快速理解工作的亮点。其中的关键是,文章的每句话里,句子与句子之间,都需要通过严密的逻辑相互连接。例如文章的第一章向读者介绍工作的意义,就需要从背景开始,阐述为什么要有这项研究,前人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而在本工作中又是怎么解决的,环环相扣。如果仅仅是简单罗列文献,往往令人读完不知所云,就更难以抓住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了。提高对逻辑的把握,一个很好的方法是阅读该领域的精品文章,学习优秀研究者的思维逻辑。同时,学习他们的句式、词组的使用方法。日积月累,会对自己的写作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添加文字编辑的宣传?)
在英文的写作中,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慎重使用某些词。第一类,是褒义、尤其是最高级的词汇,如“highest performance”, “remarkably improved”。强调自己的工作重要成果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注意一个度。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与前人的工作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无疑是工作需要强调的亮点。但是,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较的对象是否完整?是否包括了论文、专利、科学报告等不同资料中的所有数据?对比的基础是否相同?在做比较时,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仔细思考后再落笔的。如果一味的强调“最高”、“最好”,但是却疏漏了某些结果,往往会引起审稿人的不满而影响文章的评审结果。第二类,是可能性的词汇例如“perhaps”、“suggest”。科学论文需要有很强的严谨性,对于解释某些实验现象,采用这些推测性的词语是很必要的。但是,前提是需要有这些“认知”:可以是源于前人的工作,可以是源自自己的实验结果,但都需要能够令人信服。第三类,则是与之相反的绝对性词汇如“must”。同理,严谨的科学论文需要有理有据,这样才会被读者所接受。
最后一点是关于成文后的细节。首先关于文章的排版,不同的期刊通常会提供模板,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排版,利于阅读和审稿。对于模板使用不习惯,通常采用简单的排版(如双倍行距,12号字体)也会被接收,但是需要注意阅读具体的要求:例如图表是放在文中还是最后,是否还需要单独准备图片文件等。其次是参考文献的格式,通常在期刊的主页上会有明确的要求,给出格式的示例。合理的采用文献管理软件(添加软件用法的宣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这些细节反映出了作者对待稿件的态度,利于稿件顺利通过技术审核进入审稿环节。
以上是关于学术论文准备的几点建议,包括对期刊的选择,内容的分配以及写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对科研人员提供参考。祝大家可以写作顺利,在心仪的期刊发表自己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