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鈉代表: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助力科創中心建設

作者:  时间:2019-02-04  热度:

  人民網上海1月30日電 年終歲末,上海兩會正酣,“科創中心建設”成為代表委員們爭相討論的熱詞。

  眾多聲音之中,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代表從本職工作出發,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建議,頗有新意。

  秦鈉代表介紹,上海擁有629種期刊,不論是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情況,還是在國家級獎項、基金項目評選中,上海在全國各省市均名列前茅,成績斐然。“一流學術高地需要一流學術期刊,一流學術刊物本身就是學術問題策源地和學術交流的平台。”

  秦鈉代表認為,學術期刊的“專、精、特”,不僅是發布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而是要起到引領學術研究的作用。學術期刊的水准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在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推動學科發展“雙一流”的背景下,更多一流學術期刊尤其是英文學術期刊,將成為支撐學科發展的平台與推動科研進步的源頭。

  當然,上海科技期刊在“創一流”“走出去”新時代背景中,還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科技期刊質量、數量與論文產出量都難以與我國科學飛速發展的現狀相匹配,大量優質科研成果在國外科技期刊發表﹔與國際著名期刊相比,無論是單刊影響力還是出版實力,均有不小差距﹔科學研究邁入數據驅動型、數據密集型研究,信息技術的發展亟待上海科技期刊完善知識服務體系﹔“小、散、弱”的辦刊現狀使科技期刊實力欠雄厚,缺乏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在秦鈉看來,學術期刊的首要價值,在於迅速傳播最新學術成果﹔要在困境中尋求突圍,就要對接大眾閱讀習慣的轉變,擴大刊物的影響和傳播范圍。為此,她帶領上大期刊社“試水”多元化出版模式,除了通過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推送每期目錄、熱點及在網刊上開放過往期刊的全文查詢之外,還推出了一些創新之舉,獲得顯著效果。

  秦鈉在擔任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的十多年裡,推行集約化管理,將旗下期刊由原先的6本期刊發展到如今14本期刊。其中,多本期刊連續被評為全國百強期刊,有3本期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B類、C類),有3本被SCI、SSCI收錄,有1本進入EI,還有1本進入ESCI。

  已在“實戰”中積累了諸多經驗,秦鈉代表對上海科技期刊的發展狀況提出了幾點建議:對標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做精做強一批品牌期刊和優勢刊群﹔設立專項人才計劃,推進科技期刊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接軌國際,建立科學的本土科技期刊評價體系﹔順應國際期刊數字化發展潮流,深挖科研成果更多潛能等。

  放眼全球,科技強國科技期刊紛紛順應科技革命、擁抱大數據浪潮加速推進現代化建設。2018年11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

  秦鈉代表認為,上海科技期刊應搶抓機遇、趁勢而為,從自身的創新改革中尋找出路,通過差異化競爭策略構筑自身的優勢﹔緊密結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新趨勢,全方位探索刊網深度融合的產業升級機制與網絡化咝袡C制﹔促進學術交流,探索學科前沿,引領學術進步,創新發展學術資源傳播和應用模式﹔加速推進沖刺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期刊出版,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