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期刊分区惹争议核物理被外行一夜“取消”了?专家集体抗议

作者:  时间:2019-01-30  热度:

  4天前,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科院期刊大类分区方法说明”及其测试结果,在核物理领域引起轩然大波。

  “最好不要用这种基于影响因子的分区方法。短期内如果实在要用,核物理应当保留为独立二级学科,与国内外长期以来形成的规范相一致。”11月13日,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分会副秘书长袁大庆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会当天给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发去了情况说明。

  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得分存在量纲差异,归一化这种差异是中科院期刊分区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内容向精细化发展,二级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差距日渐显著。只基于一级学科进行归一化处理已不能满足期刊评价的要求。

  2018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聚焦上述问题,首先在大类学科(一级学科)内生成二级学科;然后根据二级学科的得分对一级学科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计算一级学科的期刊分区。

  2018年中科院期刊分区,除“综合性期刊”外的16个大类,每个大类都会根据期刊的引用关系聚类,参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关于学科方向的说明,邀请领域专家对聚类结果判断和调整,弥补期刊数据的不足,最终形成二级学科。

  如大类“物理与天体物理学”形成10个二级学科:物理综合、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激光与等离子物理、光学、数学物理、统计物理、声学、量子信息、天文学和天体物理。

  二级学科主要是根据期刊引用关系生成,二级学科间研究内容不同、引用行为有别,期刊的影响因子存在数值差异。

  根据期刊引用关系确定期刊的学科归属后,在每个二级学科内计算期刊分区,合并大类中二级学科的分区数据,作为最终大类的期刊分区结果。

  简单来讲,大类1区期刊就是各二级类1区期刊的集合,2区期刊就是各二级类2区期刊集合,以此类推。

  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沿林教授认为,用简单的影响因子数据来衡量学科,间接影响科研人才评价,是引发此次风波的根源,应该让学科、人才评价回归科学。

  风波背后,缘于中心按照自己设计的一套数据关联和阈值,将核物理聚类到了其他二级学科,贴上了囊括粒子物理、核物理和宇宙学期刊的“粒子物理”标签。

  期刊影响因子(IF)原则上不宜作为衡量期刊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IF是衡量一本期刊整体上发文情况和被引用情况的一个参考,与某个刊物针对的领域特点、受众多少、发文量大小、刊物运作方式等关系很大,对于办刊机构有参考价值,但与刊物的学术水平,尤其与刊物中某篇具体文章的学术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将IF作为对文章学术水平(分区)的评价标准不合适,进而作为评价机构、学科、人员的标准之一就更离谱。这就如同在社会上将某种文稿的流行程度作为其价值高低的判断依据并不合适。

  “唯IF”比“唯论文”更加极端,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实际上自前几年“中心”发布期刊分区以来,科技界反应强烈,批评意见很多。今年发布的分区方法尽管做了很大的调整(比如从对一级学科归一发展到对每个二级学科归一),但以IF作为主要依据的实质没变,因此负面效果依旧,有的问题更大。

  实际上,国际国内各学术领域长期以来早就形成了公认和权威的对期刊水平的认识,完全可以参照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代表作评价方法,由各学科领域提出代表性高水平期刊名单,简单易行。由外行人员依据某种机械的统计数字“计算”学术水准,颠覆学术界自然形成的和公认的水准评价,是不应该的。

  我们仔细查阅了分区所用的方法和数据列表,认为这实在就是相当于一位大、中学生做统计计算练习题的水准,可由1-2位学生在几天内轻松完成。以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必然偏差很大,以此做权威发布,在各种权威评审程序中使用,对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如果确实要另起炉灶,做期刊分区,则应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设立严格的审批程序,按要求公示审批过程和参与人员等。

  考虑到“中心”发布期刊分类采用的权威名义和很大的影响,理应设立严格的操作和审批程序。

  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科技训练。设立的数据采集范围、划分标准、结果审批程序和相应的委员会组成等,应该在全体院士、对应科研机构、对应学会组织等范围广泛征求意见,并做公示。

  这是目前各科技项目和人才主管部门普遍采用的方式,理应在影响更大的分区结果发布之前履行。实际上,从本次上网的测试结果看,产生过程显得相当草率,结果很“奇葩”,现举例如下:

  首先,比如一级学科“物理天体物理学”之下二级学科的划分,与国际(IUPAP)国内(CPS)学会的分布、国际国内通行的期刊分类、国内外的学科划分等都不一致。这是十分严肃的事情,没听说广泛征求意见,没见公示过程和决策人员,似乎主要是用某种算法“生成二级学科”,这种做法在世界上闻所未闻。

  其次,每本期刊“只属于一个二级学科”,这在学科交叉日益广泛深入的时期实际很难成立,会大大影响分区结果,这种选择怎么做出的也不得而知。

  RUS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是明确的数学物理,却被算成了物理综合。涉及核物理的部分在下边分析(见附表)。这是只要到相关期刊网页上看看最简单的几句话介绍、或者简单咨询物理学专家,就不至于出现的失误。

  核物理没有出现在二级学科中,违反国内外所有学科规范,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心”按照自己设计的一套数据关联和阈值,将核物理聚类到了其他二级学科,而且去掉了聚类中并列名称。

  实际上,长久以来,国际国内所有形式的学科分类中,核物理均是典型的二级学科(在我国本科招生分类中还常常被列入一级学科)。只有在我国的博士点设置中,出现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的聚类,但也是并列,并不影响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两个二级学科在世界范围的区分。

  基于刊物文章之间的引用关系“计算”学科聚类(见上文所述“中心”的“相关说明”),在世界上闻所未闻。这类似于拿某种功法的自制指标去否定医学科学,会造成伪科学对科学的颠覆,贻患很大。

  核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众多的核素,通常不同机构和团队各有侧重,相互引用范围也就比较有限。核物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础和应用并重,与核能核安全和核技术应用密切关联,所以各国通常都需要相当程度的并行发展,以防受制于人,这也造成相互引用一定程度受限,特别是比较针对具体应用的部分。因此,核物理期刊的平均影响因此可能偏低一些。

  将核物理期刊聚类到其他学科,会造成很大的不公平。这是在不同一级学科之间也发生并且已经特别加以纠正的。在不同二级学科之间也有类似问题,不应做不恰当的聚类。在分区中随意地去掉核物理二级学科,会在国家科技发展必须的学科和机构建设、队伍和职业发展、社会公众影响等多方面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这是核物理科教工作者普遍强烈反对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二级学科内部,主要期刊的水平大家是有公识的,并不适合完全用IF去划分。比如PHYSICAL REVIEW C,是核物理二级学科公认的最好期刊,尽管它的IF不是最高(3.423)。

  目前PRC被“中心”“算”到三区,是完全不合适的,至少应该在二区。又如NUCLEAR INSTRUMENTS &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是核探测方面公认最好的期刊之一,尽管IF只有1.299(这类期刊IF都低),同行都是作为该方面顶级杂志对待。目前NIMA被列入四区,也是完全不合适的,应该至少在二区。

  如上所述,如果在每个二级学科内部确定代表性的高水平期刊,应该是顺理成章且共识度很高的事情,完全可以依靠学会或者主要科研院所完成,实在没有必要另起炉灶花费外行人力物力去“算”。

  如果一定要坚持“算”学科和“算”期刊分类,则希望建立和完善工作和审核程序,正常划分二级学科特别是保持核物理为独立二级学科,严肃慎重对待每一本期刊在二级学科的归属。

  12日,中心公众号“中科院JCR期刊分区”针对争论做出回应,称在此次划分预案公布前,核物理的“合”与“分”就存在争议。从数据结果看,与物理学领域的其它二级学科相比,核物理“合”还是“分”的边界不清晰,图表中“距离较短”。

  回应中同时表示,数据只是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参考。在构建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既需要数据支持,更需要来自相关领域科学家的专业建议。

  “期刊分区最初只是给图书馆员买期刊提供参考。”一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认为,问题不在于分区本身,最重要的是怎么使用它。

  河北大学教授杨荣佳解读,研究人员对期刊分区如此关注,深层次原因是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将其视为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也有相关政府部门将其作为所辖单位的科研成果考核指标。

  未被中心列为分区中的二级学科,真如网络标题所言“学科消失”吗?袁大庆给出了否定答案,因为学科的设立和发展有自身规律。但他承认,在目前评价体系中,分区不当会对学科造成极大的负面冲击。

  以《科学通报》英文版为例,记者查阅发现,这本期刊在JCR期刊是一区,而在中科院分区表中是三区甚至更低,这样一来,在这本国际同类期刊中排名前25%的杂志上发文章甚至达不到某些二流学校博士的毕业要求。

  “原则上谁都可以做分区排名,因为背靠中科院光环,中心的JCR分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许多科研院校和科技管理部门都以JCR分区作为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要标准,是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指导性意见。”袁大庆说。

  今年10月末,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四唯”专项清理行动,包括但不限于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

  叶沿林认为,从表面看,此事件中涉及的是期刊评价,深层次是如何科学评价科研链条中的人。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大家都不用这种没有学术价值的分区方法,而改用小同行评议方法。”叶沿林认为,可以参照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代表作评价方法。

  中心在说明中提及,学科体系的构建不会一蹴而就,针对广大科研人员的批评指正,将认真思考并及时反馈。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