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到,博士开始时,想到的Idea常常被人截胡,经过不断努力,最后终于做出来一些东西,经过几个月的不断完善,最后终于做好了。然后就是写论文了。
由于是第一次自己规划文章,自己动手写,写的还是挺慢的。我先从实验部分开始写,然后是结果讨论,这部分写的最慢最累,查找了大量文献,然后写结论,这些写完,再回头写前言,最后写的标题和摘要。很多语句也是参考文献中的句型,写完之后修改了好几次。前后大概花了2个月,终于写成了第一篇SCI论文。
首先投到了Nanoscale,一个月后直接被拒掉。三个审稿人,两个直接拒掉,一个要求大修。第一个审稿人有点不认真,直接说我的工作和某某人(怀疑就是国内某人)很想,没有新意,我也因为这个评价,被老板狠狠批了一顿,成了课题组里的反面教材。第二个审稿人主要观点是我的纳米材料贵,没有前途,因此拒掉。我想说的是,比我这材料贵的比比皆是!第三个审稿人倒是没有直接拒掉,提了15个问题,要求补做很多实验。度日如年的等了三十多天,等到这样一个结果,我也是挺郁闷的,整个人都有点蒙了。第一次受到这样的打击,我有点受不了,我逃避了一周。
接下来怎么办?怎么办呢?一周时间里,我不停的想这个问题。后来缓过来了,觉得这不算什么打击,女朋友也激我,拒稿都接受不了,以后还怎么发文章呢?
想明白后,我又开始对文章进行修改。首先根据审稿人的意见,我将写得不好的地方重新写,期间又查阅了大量文献,最后前言结论和摘要几乎是重新写的。对于要求补做的实验,我几乎全部做了。审稿人觉得应用不创新,我就找新的应用。那一段我的心情反倒平静了,因为在重新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我肯定不是最差的,只要我认真去做,就一定能度过这一关。
终于在过年前十多天时,我将重新写好的论文提交到了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这个期刊。第二天论文分配给了副主编Prof. Albena Lvanisevic(据说是比较严格的一位编辑,曾经有一篇文章她找了四位审稿人)。老板不看好我这篇文章,认为我的文章缺乏新意,ACS审稿严,能录用的几率小。但我倒是觉得挺有希望的。这点虚无缥缈的自信,来自于这几年我不下2000篇的文献阅读量。
为了等待稿件信息,我放弃了回家过年,幸好有女朋友陪伴,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女朋友!
一个多月后,终于收到了审稿意见,小修!两个审稿人,一个要求补充催化后的TEM和XPS,一个说我的文章写得很好,提了几个关于催化专业术语的问题,可以看出来是做催化的,专业且认真。非常感谢这两位审稿人,他们是认真审阅了我的论文,评价也客观,不像上一次,我都怀疑那位说我论文跟某某很像,没有新意的审稿人,有没有认真看我的论文。
如果以后我有机会当审稿人,也要认真负责,不能随便一棍子打死,即便要拒稿,也应该给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也方便作者提高自己的文章水平,有利于后续投稿,这也算是对得起审稿人这个身份。
接下来按照审稿人要求,我重新制备的样品,结果学校测试仪器坏了,只好联系了校外的检测机构,但是这样时间就来不及了。于是我联系副主编Prof. Albena Lvanisevic要求延长一周修改时间,编辑也很爽快答应了。
外测单位的老师也很负责,第一次送的样品出了问题,我立马再送样品,那天测试老师出差了,还不忘安排他的学生给我测试。这次运气也不错,测试出来的TEM和XPS和预想的几乎一致。然后我逐条回答审稿人的意见,最后3月30日提交,4月1日就收到了文章接收的消息。
回首做课题和投稿的种种经历,我得到了一些感受,分享给大家,尤其是陷入迷茫中的硕士生博士生,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1、如果自己认为对的,有价值的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尽量不要受别人的影响,相信自己。遇到挫折可以小小休息一下,但一定要及时回来,继续坚持下去。
2、多看文献。这个是必须的。每篇文献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要随便就说一篇文章太简单了、太水了。稍微好一点的期刊,上面的文章不敢说100%是好的,但大部分肯定都是有亮点的。要善于发现这个亮点,简单的东西别人能发文章,这就说明有他可取之处。
4、论文要多找人帮忙修改。自己写的东西,经常会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被忽略。找别人修改,能大大减少这种错误。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浅显经验,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第一篇SCI论文顺利发表了,后面还要继续第二篇第三篇,希望自己接下来的路也能顺利,也祝愿所有搞科研的朋友都一路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