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老师说: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决定撤回《肿瘤生物学》的107篇论文,原因是涉嫌违规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信息,而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学者。 值得关注的是,被撤稿的重灾区往往是医学论文领域,此新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但是小白老师认为,撤稿不等于论文本身造假,撤稿事件需理性看待。
2016 年 4 月,Springer 再次宣布撤回 107 篇有造假嫌疑的来自中国的文章。
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因为问题论文中,中国的占绝大多数,这是不可否认的铁的事实。
吃瓜群众也来了,依旧是怒怼,“医生挣那么多钱,还学术造假,难怪把病人治死了,真该砍!!!”
仅 2015 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了24.9 万篇 SCI 论文;仅 2016 年, 30.4 万篇 SCI 论文。看到这些数字,你又想到什么呢?
巧的是,2015 年 8 月份,我帮我的一位医生朋友翻译了一篇文章,并成功发表于 Springer 下面的某杂志上。
撤稿事件一出,我惶恐不安地赶紧查一下,名单里有没有这个兄弟的文章。让人欣慰的是,这篇文章很坚挺,安然无恙。因为,我在翻译过程中就感觉到,这篇文章是毫无问题的。
于是,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事件。就拿这个兄弟的文章来说吧,当我从一名普通读者的角度去看待时,也能读出他的研究目的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晰的,分析是符合逻辑的。当然,他的数据,我无法感知。但是我敢说,如此清晰流畅的文章,他的数据一定不会有问题。
一篇文章拿过来,作者想研究什么,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数据经不经的起考证,普通读者都能有所把握。是不是牵强附会、是不是剽窃拼凑,稍加思考便已知晓。在翻译过程中,为准确表述作者意见,我都会和作者进行交流,至少这么多年来,我从没遇到过一说就露馅的作者。所有的文章,都是医学界朋友们的经验、心血和感悟。他们点点滴滴的努力,最终汇聚成推动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又在想,到底是什么催生了国人对论文回撤事件的过敏反应呢?人品问题暂且不论,咱就谈谈大家对 SCI 论文的认识吧。
外行,或者懒汉,总觉得 SCI 很难发,能发的人都是大牛。“我想都不敢想的事,你们剽窃一下就发表了,大爷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以偏概全、群起而攻之。
其实不然,SCI 论文并非只有 “大牛” 才能做,你只要稍微 “牛” 一下下,文章就能发了。前提是你的东西要满足三个要求:真实、新颖、清楚。
文章不一定非要来自大课题、国自然。老外很实在、很单纯,只要你的东西能带给他们一点知识,改变他们一点看法,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发表的。
话说回来,“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想法再好,也得讲清楚。咕咕哝哝,糊糊涂涂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英语是最后的关卡。写完文章时,一定要站在第三者角度回看一下,或者让你同学同事读一下。这时候,我们要欢迎 “第三者插足”。
最后想说,稿件回撤毕竟不是好事,人家指出来了,咱们就得改!虽说是瑕不掩瑜,但完美无瑕岂不更好?
曹永科老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英语专业,该专业由著名医学教育家、留美医学博士邵循道先生国内首创。学习生涯师从卫生部首席医学英语顾问、医学英语教育领军人物白永权教授。
曹老师从事医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多年,翻译、参编过数部医学著作,于一流期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以卓越的 SCI 论文译润能力享誉业内。曹老师是国内多家医院、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的语言审校专家,经其妙手处理发表的 SCI 文章,年均超过百篇,多数为 3 分以上的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