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影响因子(IF)的前世今生

作者:  时间:2018-12-28  热度:

  如今SCI上发表论文累计的影响因子数已经成为大多数学校博士毕业的硬性要求。不过IF怎样计算,SCI又是由哪个机构创建并且维护的,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发表过SCI论文的人都不了解。

  在多数人认知里,这样一个权威的论文收录评价机构,应当是一个非盈利的学术组织。然而,事实是,SCI以及IF的运营机构却是一家彻头彻尾的商业公司。

  目前为止,SCI与影响因子相关的业务已经被转手三次,1988年,SCI创建者加菲尔德把ISI 超过50%的股权卖给JPT 出版公司(JPT Publishing)。1992年4月,汤森路透以2.1 亿美元价格收购JPT 出版公司。

  影响因子目前的计算方法是:IF=C/(M+N)。以2017年IF的计算为例,M为该期刊2015年发表的文章数量,N为该期刊2016年发表的文章数量,C为该期刊2015和2016年两年发表的文章在2017年这一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最早是由加菲尔德的科学情报研究所(前身加菲尔德学会)提出,几十年来历经多次更改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影响因子用来统计期刊影响力的算法并非无懈可击,其规则上的漏洞如今已经被众多期刊利用,从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2010年《晶体学报A》影响因子骤升的事情就充分反映了这一方面,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IF常年在2左右,由于发文量少(三年合计122篇),在发表了一篇高引用量的综述《A short history of SHELX》之后,其IF就在第二年暴涨至49.926,让很多人跌碎眼镜。

  而综述+减少学术文章比例+强制投稿者引用本期刊的文章,已经成为很多期刊提高影响因子的不二法门,甚至有黑心期刊在提升影响力之后,以收取高昂版面费作为赚钱手段。

  熟悉科研生活的人就能明白,想要发表一篇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SCI论文是多么的不容易,对于某些小实验室,发表的论文IF在3以上就已经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

  也因此,在国内流传着发表SCI论文的捷径----也就是江湖人称的四大神刊,这些杂志以审核速度快、过审难度低、影响因子高以及版面费高昂闻名。

  如今,影响因子已经渗透到国内科研的方方面面,评奖评优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国内在引入IF评价制度的初衷是为学术水平找到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然而科研的功利化让很多科研项目把论文的IF视为最终目标,这无疑是本末倒置。

  如果您有科研实验方面的需求,不妨联系我们德泰生物科技()。让我们为您分忧解劳,我们是专业的活性蛋白制备公司,乐意帮助客户解决实验难题,提供一个更有效率的科研环境。

  3. 穆蕴秋, 江晓原. “影响因子”游戏之父尤金·加菲尔德评传[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7(6):145-154.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