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如期公布了2017年所有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医学方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期刊排名,详见文末。
SCI影响因子的涨跌受到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毕竟这是关乎硕、博士生能否顺利毕业,科研工作者职称能否顺利晋升的大事。今天,医学方跟大家分享的是医学领域关注度较高的几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涨跌情况。
考虑到医学领域科研新手可能存在的对SCI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方法不清楚的情况,在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小编对SCI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方法进行介绍。
影响因子(IF)由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上世纪60年代创立,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于JCR中,其计算方法如下: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前两年总发文量)。
例如,某期刊2018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该期刊2017年的文章在2018年的被引次数:85;该期刊2017年的发文量:210;该期刊2016年的文章在2018年的被引次数:140;该期刊2016年的发文量:190;该期刊2016-2017的文章在2018年的被引次数总计:225 =(85+140);该期刊2016-2017年的发文量总计:400 =(210+190);该期刊2018年的影响因子为0.5625 =(225÷400)。
通过以上对SCI期刊引用报告和影响因子计算方法的介绍之后,相信大家已经对它们有了深入地了解。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比较受关注的几个期刊的涨跌情况:
5月份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发布列入负面清单的7种学术期刊中,Medicine、Oncotarget都在其中,大家投稿可能要根据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考虑一下是否适合。
「医学方」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300-2000元),详情请戳。
“医学方”始终致力于服务“医学人”,将最前沿、最有价值的临床、科研原创文章推送给各位临床医师、科研人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