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SCI论文索引号的查询DOI号

作者:  时间:2018-10-25  热度:

  5)点击“论文标题”后,页面中有“被引频次”,页面右端有“施引文献列表”,选择页面下端的“保存为HTML格式”(或者是TXT格式),点击“保存”.(默认文件名为savedrecs”)

  4)通过作者姓名或者论文标题等方式找到自己所发表的论文,点击“论文标题”后,页面中有“被引频次”,页面右端有“施引文献列表”,

  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被引情况可以通过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他引频次指某论文发表后被该论文作者及合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引用的次数。在引用文献和被引用文献中,只要有一个作者相同,那么为“自引”,没有相同的作者为“他引”。不言而喻,他引频次比起自引频次更能体现该论文受到关注的程度,因此被广泛采纳于各种学术评价中。

  查到SCI文章后,点击该文章标题,进入文章详情页面,会看大IDS number,网上有人说这个就是SCI检索号,

  有人说不是,这个是有争议的,其实国内不同的大学的标准也不同,有的大学会认这个,有的不认。

  但是大家都公认这个IDS number不是针对该文章的,而是针对该文章所在的那期期刊,也就是在那一期杂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IDS number有争议,但据说它的内容会反映该文章是否为SCI索引还是ISTP索引,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是一套识别数字资源的机制,涵括的对象有视频、报告或书籍等等。它既有一套为资源命名的机制,也有一套将识别号解析为具体地址的协议。

  发展 DOI 的动机在于补充URI之不足,因为一方面 URI 指涉的URL经常变动,另一方面,URI 表达的其实是资源所在地(即网址),而非数字资源本身的信息。DOI 能克服这两个问题。

  一个 DOI 识别号经过解析后,可以连至一个或更多的数据。但识别号本身与解析后导向的数据并不相干,也可能发生无法获取全部数据,只能得到相关出版品信息的情形。DOI 的解析协议见诸 RFC 3652,RFC 3651 描述命名机制,RFC 3650 描述的则是其架构。DOI 通过 Handle 系统解析识别号,但实际应用上大多是通过网站解析;例如连进网址,就能看到对应识别号 10.1007/s0-0 的论文信息或全文。

  国际数字对象识别号基金会(International DOI Foundation)是成立于1998年的非营利组织,它是 DOI 系统的行政主体,目的在保障与 DOI 系统相关的知识产权,推广 DOI 的运用,并确保 DOI 系统的一切改进(如创造、维护、注册、解析与相关决策)能为全体注册者使用。

  DOI码由前缀和后缀两部分组成,之间用“/”分开,并且前缀以“.”再分为两部分。举例明之,以下是一个典型的 DOI 识别号:

  其中的“10.1006”是前缀,由国际数字对象识别号基金会确定。其中,“10”为DOI目前唯一的特定代码,用以将DOI与其他采用同样技术的系统区分开;“1006”是注册代理机构的代码,或出版社代码,用于区分不同的注册机构。后缀部分由资源发布者自行指定,用于区分一个单独的数字资料,具有唯一性;以书籍为例,它可能是国际标准书号。发布者可以选择以何单位进行注册,例如,一本书可以注册单一的 DOI,也可以依各章节分别注册,甚至独立注册其中的一个表格或图片。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投诉、举报、维权邮箱: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