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是我参加了学院的一个协会,又参与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见习,师兄开始教我写论文。在师兄的帮助下,张敬从入门开始,经过了不断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无数次的修改和审阅。最终,他的第一篇作品审稿成功,于是开启了他的科研之路。
从第一篇SCI论文到第51篇,这中间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学识,更多的是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张敬的动力,来自于竞争和压力。其实临床和科研两方面相比之下,我更想做一个好医生。但不做科研,医学就很难进步,所以必须要有人去做科研。
在考虑未来工作的学科时,张敬选择了神经外科这样一个具有较高难度的临床外科,我想做最顶尖的手术!他坚定地说道。高难度的手术对医生的操作精准度有超高要求,这决定了该行业的医生需要具有极高的素质,较长的培养周期,同时还要求医生具有很强的耐心和毅力。这种种的压力都促使了张敬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赶超行业前沿。
张敬5年发SCI论文51篇,平均一年10篇以上,一个月出头就能发一篇。要知道,清华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四大力学满分的大神胡耀文,也才发了7篇SCI的论文。还不到张敬一年的工作量。不过物理和临床医学作为不同学科,发论文的难度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对此,评论区有很多人不服气。主要还是纠结在影响因子上。严格来说,这句线篇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的总和,表述得不是很清楚。按前者算均分为1.7,后者的线的SCI论文算水吗?不服的围观群众当然觉得水,但也有人表示华西的博士毕业论文也就要求2点几。倒是搜到了一份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部的同等学力博士发表文章要求,其中规定了: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即可,如果影响因子超过5.0还可以同时准许2位研究生毕业,超过7,可以准许3位,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可以准许10位。
而且针对毕业论文要求,各高校其实也是不一样的,据说发表论文情况通常是研究生院的规定、院系的规定和老师自己定的规定一级比一级要求高。最终拍板的人还是导师。不过,谈影响因子也得考虑学科不同的影响。以下为部分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