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哥”本科四年发6篇SCI论文

作者:  时间:2018-10-02  热度:

  他目前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一个在美国该领域遥遥领先的高校就读研究生;曾在北京交通大学就读本科的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共6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科研道路取得丰硕果实并立志“让电子器件改变世界”的男孩,在高中时代,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失败者)。2009年,他带着“遗憾”走出校门,高考成绩只比重点线多分,这在他的老家高手如云的河南省,“充其量只能算中不溜”。

  这一年,和绝大多数“夹心层”的同学一样,冀东从县城高中来到了首都高校。当“身边很多同学开始放松自己”时,这个曾经的“野”学生却把自己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在物理的世界坐起了冷板凳。有意思的是,这并非完全得益于大学课堂上老师一两句“大学还是要好好学习”的忠告,真正奏效的恰恰是他眼中那个“野”惯了的高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高中过得像大学,估计大学也不会过得像高中”。

  在多数人认为本该苦读的高中阶段,冀东却将大部分时间交给了闲书,无论去哪儿,他的书包里总会装着几本书。四大名著是早期读物,后来,就变成莫泊桑、欧亨利的短篇,以及历史书诸如《史记》和《资治通鉴》。

  “高中一上晚自习就犯困,一困就读课外书,一读就会被抓个正着。”那时,冀东常被老师揪做反面典型,也因此被没收了不少书。至今,有几本他曾爱不释手的《读者》还被锁在某个老师的柜子里。

  不过,为了能读到好玩的文章,他也总能找到办法。学校订阅了报纸,每个班级一份,并鼓励学生读,因为“对写作文有帮助”。每次报纸一来,当别的同学还在埋头苦学时,冀东便如饿狼一般瞄准,扑上去,拿下,然后据为己有。

  当这个法子也满足不了他的阅读欲时,他就开始了逃课。起初,他只是跟着从小到大一起上学的表哥,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溜到校医院,躺在带有靠背的椅子上,一边享用着免费的开水,一边享受着精神食粮闲书。

  再后来,哥俩儿的地盘逐渐扩大,直到有一天,他们经过多次商议,最终放弃紧锁的正门,改道学校后门,先后从高墙翻过去,站稳后,一片农田便映入眼帘。对县城的孩子来说,这里是“老师想都想不到”的地方。当然,在这里,冀东和其他“坏”同学,不仅仅是看闲书,也时常打闹,或是偷偷补个觉。可以说,“只要是一切和学习没关系,但又不杀人放火的事情基本都干”。

  那是2006年,冀东高一,别说是“科学家”,即便是论文这个类似作业的东西,对当时的他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字眼。对“家里人想让我出人头地”的期盼,他也从不去想。

  如今回过头来看,冀东发现,高中阶段的自己并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和身边绝大多数的同学一样,“没有想清楚为啥要考大学,家长说要考,学校说要考,那就考吧”。不过,他并不后悔,在他看来,在搞不清为何要这样的时候,完全跟着自己内心走,未必是坏事:且不说中学读闲书的经历,让他在北交大读本科时得以在校刊担任编辑,就是从高考的功利角度来看,他的高考语文作文也因为旁征博引获得了接近满分的成绩。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