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与影响因子: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作者:  时间:2018-09-28  热度:

  此前一度沸沸扬扬的 SCI 业务被出售消息终于在本周一( 7 月 11 日)一锤定音:汤森路透集团已同意 Onex and Baring Asia 旗下基金公司以 35.5 亿美元收购 IP&S 业务。

  这或许只是全球市场中一次普通的业务往来。然而,这庄业务涉及到每个学者都不会陌生的词 SCI,它指代的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而汤森路透公司,正是该数据库的「老东家」。

  每年夏季时节,汤森路透都将发布期刊引证报告(JCR),公布收录期刊的被引状况和影响因子,这些跳动的数据无不牵动着全世界千千万万出版商、编辑和科研人员的神经。

  然而,由于这部分业务收入只占到汤森路透总收入的 8%,去年,汤森路透就已在计划出售 IP&S 业务。对下一位「买主」,曾有人预测是学术出版商,或许是政府,最终却被加拿大的 Onex and Baring Asia 收入囊中。

  除了收购信息外,另两则新闻不得不让人对 SCI 和影响因子的未来产生疑虑和思考——

  7 月 6 日,有学者在 Science 发表评论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影响因子的价值和评价透明度。有部分期刊的主编重新统计了期刊的被引情况,结果发现 75% 的文章被引次数低于期刊的文章平均被引次数,因此,通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去评估某篇文章的学术影响力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偏差,也不具有任何预测性。

  7 月 11 日,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官网近日声明,以后将不在 ASM 期刊网站上发布影响因子,从而避免对影响因子的不恰当关注,并希望得到其他期刊的追随。ASM 认为,作为期刊被引情况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不能反映出单篇文章的被引情况;同时,影响因子并不能平等地评价不同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程度。

  ASM 的声明中指出,对影响因子的追求将导致科学界的「公地悲剧」——当每个人都在为个人利益驱动,一味追求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时,势必对科学界的评价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当发表文章由「探索导向」或「需求导向」变成「高影响因子导向」导向,科研丧失了原本的纯粹性,也造就了急功近利乃至造假不端行为的温床。

  然而现实并非仅有「个人利益驱动」这么简单。在中国学术界,学生毕业、求职,医生职称晋升,无一不与文章、SCI、影响因子等「关键词」挂钩。

  为了追求更高的影响因子,部分一线医生不得不转向基础研究,做临床、看患者的时间不可避免地被做实验、写文章挤占。这一切是时代的发展使医生不得不拥抱科研,还是迫于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丁香园网友@ s********e1220现在国内的博士毕业,因为学校都有要求,重点学科没有 SCI 不可以毕业,我们学校凡是博士一律 SCI 才能毕业,重点学科 3 分毕业,在这里,3 分是个毕业要求,你在国外发个 3,5 分的也就是我们这里的毕业要求。

  丁香园网友@ a**e614天天在临床工作,没时间进实验室,如何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可是没有文章就不能进职称,大家都在花钱买文章,拼凑文章,值不值?

  经过十几年自上而下的推动,中国正一步步成长为科研大国和「SCI 大国」。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 SCI 发表数量和科研成就,一方面是对影响因子的质疑和「 IF 导向论」下的潜规则和质疑,任何的波动我们都无法置身事外。

  SCI 数据库选刊负责人,James Testa 在 2016 年 6 月接受丁香园专访时被问及 IP & S 的未来时表示:「Web of Science 的价值不仅是这个产品内容的价值,还有它几十年来树立起来的在学术界公正、权威的角色。

  随着 SCI 被新东家接盘,科研评价体系是否走到了新的路口,这个生态系统的游戏规则是否会就此改变?我们又是否做好了随时迎接时代变化的准备?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