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命的追求SCI对中医有意义吗?

作者:  时间:2018-08-17  热度:

  LetPub最新发布《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数量排名》、《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增长率排名》、《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ESI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三项统计报告。LetPub 什么意思?说是ACCDON 公司(美国)旗下为非英语国家科研学者提供最优质SCI论文编辑和各类相关服务的专业品牌。说白了就是围绕SCI论文对英语之外的语言编辑和服务的中间机构。

  这个结果有什么意义呢?从网上的信息看,很多名牌的高校是喜形于色的,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个指标的高低代表着自己学校的研究水平,而那些知名的985高校、双一流高校个个都是王者。从结果来看,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数量排名,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位居前列;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ESI高被引情况,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等遥遥领先。在前一百名中,基本上都是综合大学的身影,也有几所注明的医科大学,但没有发现中医药药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入围。

  没有发现中医药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入围,并不意味着中医大学和研究机构对SCI指标青睐程度的降低,目前对于全国所有的高校来讲,科研水平已经成为硬性的评价指标,而为何选择这么一个指标呢?因为比较教学工作等来讲,这是可以看的见、摸得着的成果,学校有声誉、老师有成果,便于晋升便于升值加薪。因此,全国高校的指挥棒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的指挥棒,这根指挥棒直接指挥了所有的有心晋升职称的老师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需要毕业要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要想毕业先拿论文,这是最直接的评判。

  由此,中国高校为了论文是卯足了极大的劲头,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中,也只有中国的科学家最勤奋,辛苦科研,然后为老外送去不菲的版面费,这对全国科研工作者来讲,是多大的一笔开支。前段时间网上曝光了国外一些牛气杂志撤稿的消息,中国的医学工作者竟然占了大多数,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在已经发表或者即将发表,或者继续奔走在论文发表道路上的学生、老师、教授、学者成千上万,络绎不绝。

  这在中国是常态,见过几个考上其他大学的研究生,进入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导师已经布置了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我当时是惊诧不已,这些学生在大学甚至连一次挑战杯都没有参加过,但是跟从导致几天几个月就能快速入门,写起论文来,深感中国研究生教育水平就是实在的高。一些学生一年竟然有好几篇核心的论文,这是不可思议的,只能感叹过去发现的人才过晚。而网络上也竞相出现很多青年才俊,一年发表十余篇SCI,而且影响因子都很高,这样的新闻出来之后,就有人开始怀疑,按照发表的周期,写稿、交稿、审稿、往返修改、最后确定发表也需要不短的时间,这些人确实神童么?一些导师带了一大群学生,眼睛只盯着SCI,一个团队一年几十篇可能吗?可能不可能,考核指标就在那里,研究生学位证、毕业证、博士帽硕士帽就在那里,不写不行,既然做了学问,这就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唯一的方向。

  这样强大的需求市场,带动了论文产业的飞速发展,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教师的手机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写作推荐期刊的信息和电话,这里边我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成本,如此大海捞针能够给自己带来有效的客户呢?答案是自然的,在各类考核指标提下中核心期刊、SCI、EI字眼不断闪烁当中,很多人不能不、不得不、不敢不踏上写作论文的道路,这样的后果也是可怕的:

  一是高产论文现象。我们知道做学问是要时间的,有时候从发现一个问题到解决一个问题,中间需要思考需要论证需要实验研究,这个过程还需要认真的分析综合,如此形成一篇文章也需要一到二年时间,但现在明显的高产化了。不仅仅是专家学者高产,还有很多青年学生高产,曾见到一些本科生开始发论文,一些研究生到了评奖学金时候动辄拿出来一大堆论文,核心的都有,这明摆着是不正常的。论文高产就如同浮夸风一般,你吹我也吹,时间久了,大家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谁写的多不看质量,有用就行,这样的风气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论文水平,也形成了导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

  二是造假现象明显。这个问题是全球科研工作者的痼疾,近些时间国内外学者频繁出事的有,核心的问题就是学术造假的问题。据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调查处理了一批相关涉事作者,分别给予了撤销职称(31人)、取消学位学籍(11人)、取消晋升职务职称资格(104人)、取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申报和承担资格(136人)、追回或撤销奖励奖金和荣誉称号(65人)等处理。为什么造假呢?因为荣誉、地位、金钱、身份等等,因为以论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制度引起了很多人的欲望,为了满足欲望很多人不择手段,造假是最容易操作的办法。

  三是论文产业现象。如果没有职称的要求,恐怕没有几个人有这个兴趣。那么中国科学家一生需要发表多少篇论文?从硕士算起到,经历初级职称到中级高级再到指导学生发论文、课题结项,需要多少论文?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再牛气的知识分子面对期刊杂志社也不能不不低头,不仅低头还要缴纳不菲的出版费。中国的知识分子出血流汗,然后向出版社缴纳高额的版面费出版自己的作品,这绝对是很奇怪的不正常的现象。但是谁都知道,你不出版,有人出版;你不交钱,有人交钱。这个论文产业成了中国的特色,也形成了畸形的论文代写、论文买卖市场。

  实际上,在这个论文大军中离不开中医药的影子,在当今科学评判标准下,中医也毫无例外的为论文产业做着贡献,不仅国内的期刊、一般的期刊、核心的期刊,还有国外的期刊也都成为中医进军的对象。

  中医对于SCI、EI的追求,在业内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一是一些关于中医药的文献收到SCI、EI关注自然是好,代表着中药开始走向世界,让更多人的人关注和研究。另一方面的意见是,目前除了药物领域研究有可能突破之外,中医药的核心成分、复方研究想突破可能性是很小的。由此也就引起中医药界的思考,我们现在拼了命的追求SCI、EI到底值得吗?

  一是中医需要科研,但是科研的方式与临床的开展如何相提并论、并驾齐驱。实际上,这里边并不对应,科研专家与中医临床专家在目前的科研和职称评价体系中并不对应。中医科研对临床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更好发挥,凝结科研成果的论文如何的指导临床,这方面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转化机制。

  二是中医有没有必要以SCI、EI马首是瞻?目前很多中医专家突破了,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讲,也就是发表了一篇论文,对于临床的意义并不大。有人讲中医追求SCI、EI,如果不是职称的要求,实际上没有任何的意义,说白了也不过是皇帝新装一般,只是没有人愿意承认罢了。

  中医的科学研究至今,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成绩主要集中于药物学研究的领域多一些,对于传统中医的研究成果目前并不很多,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医要做好首先必须做好自己,毕竟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拥有宗主国的知识产权,尽管面临着日本以及东南亚的竞争,但总体上不能改变。这就提示,我们做作的一切必须是国内最好的,这样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才能在世界上做到最好。不然我们只是盲目的跟风,追求科研的成果和虚荣,崇拜SCI而不去提升中医自身在国内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对中医的发展毫无意义。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