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新京报》报道,教育部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提出从根本上改变简单以成果数量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教育部还明确提出反对各种简单化的科研排名。教育部表示,正确认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绝对化。
当今的论文写作和发表已陷入了浓重的“SCI崇拜”中,晋升教授和高一级的职称,或者评选某某学科带头人等,必须有一定等级的论文发表,必须在SCI级别的刊物发表。不少大学和研究所也将这当做重要的考评指标。
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国际公认的科学统计与评价主要检索工具。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曾对科学衡量学术成果、遏制学术不正之风发挥了积极功效。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当论文撰写陷入了“SCI崇拜”中,难免出现只重视论文数量,轻视成果质量;只重视刊物级别,轻视成果实际价值和影响力等等现象。因为评价体系不够均衡不够科学,就会产生可以预见的偏差和武断,会让科研人员日益浮躁、急功近利。这种舍本逐末,让科研发展陷入了功利化怪圈,耗费金钱和精力不少,却生不出令人震撼,具有实际价值的成果。有统计显示,从1981年到2007年论文总数增长了47倍,中国已经是论文数量大国,但远不是论文质量大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仅10%左右。
更有甚者,还有泛化的 “论文造假”,SCI论文都可以在“网上商铺”上叫卖,还会出现“鸳鸯刊”,杂志的名称、期号、封面和封底完全一样,但内容完全不同。学术道德和学术信仰受到了严重歪曲。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进行严格纠偏,意义非常积极。科学发展和学术发展必须回归创造力本位,必须要为生产和生活带来远景和指导效应,必须让科技发展有所“得”。否则,这种论文就算是级别再高,实际意义也不大。正如SCI之父加菲尔德所言:“我们希望的是创新性的科学,不是单纯追求数量。要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和它的规律,从而作出伟大的发现和科学研究,最后产生伟大的论文而不是简单地多发论文。”
有了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希望更多大学、研究所,及时出台科学性的科研考评机制,用制度强化和赏识“实践标准”、“创造标准”,让更多科研人员摒弃浮华,拒绝浮躁,踏实研究,为科技发展带来更多活力和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