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导师大起底科研的靠谱打开方式。科研的话,我并不觉得我是什么老司机,但是从大一开始做科研,到现在磕磕碰碰也快 7 年了。(哎呀,是不是暴露年龄了。。。)
基础、临床、公共卫生科研都接触过,在给大家建议之前先来说下 Oria 的科研路程~
我在读大学之前暑假的时候申请了一个科研的实习,科研主题是给早生儿家长提供一个教育平台,让他们可以更好的照顾孩子。
3 个月的实习结束后,导师把我留在了身边,读本科的时候一直在继续兼职做科研助理。这个课题一直持续了 3 年。
本科还有一年毕业的时候,导师问我是否愿意和她继续读硕士,于是我就又换了一个课题但是同一个导师。所以我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就开始了研究生课题。
这次的课题是早生儿在成年后的慢性疾病风险,我负责的方向是骨骼健康和代谢症候群。
在这期间我还做了一年比较偏向于基础研究的课题,关于母乳中的微量矿物质含量的测验和分析;以及利用一个暑假去北大实习了解营养和公共卫生方向的研究。
也是因为研究生学的内容和内分泌有关,在毕业后去生育系当全职科研助理半年多。科研方向是试管婴儿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纯临床科研。
后来为了读博士放弃了工作,博士科研课题算是一个原来所有做过的课题的方向混合。
e-health, 内分泌 (糖尿病),半临床半公共卫生:“如何用网络平台帮助 1 型糖尿病患者减少低血糖的风险”。
注意:我一直在加拿大读书,所以给出的建议也许会更适合加拿大,北美这边。全部文章只能表达我个人经验与观念, 并且每一个领域要求都不同。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同时欢迎交流推荐阅读:p值!
我理解在大部分的中国家长眼中,这压根就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答案绝对是选学校!哪个学校世界排名靠前选哪个。
我觉得学校的排名也许可以体现出这个学校的大概情况,但是做科研读书这种事情需要经常和导师打交道,而不是每天看着学校名字发呆,所以我个人还是建议优先考虑科研方向和导师手里有的课题。
在各个国家开会的时候我就会留意一下是否有合适的 PI (Principal investigator 科研负责人)在我喜欢的领域;或者去青睐的学校官网搜索以及找老师推荐都是一些不错的找潜在导师的方法。
我个人在查找导师科研方向的时候会认真读导师最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以及原来发表过文章的题目。顺便会看一下合著者的领域,了解目标导师还会和哪一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
2) 研究主题:疾病、新领域(药物,医疗设备)开发、数据统计、临床干扰、生活习惯介入?
3) 人群(地理角度):亚洲?欧洲?集中在一个国家而已,一个城市,一个学校还是其他?
5) 未来发展方向:这个导师的整体工作是否符合我未来期待的工作领域和方向?
发邮件的时候我个人建议邮件越简短越好,直奔主题。并且大家一定要记得附上自己的个人简历,同时介绍为什么喜欢这位导师的科研方向。
我个人比较幸运,每次见导师都是一拍即合。这也许和我在这之前充分准备有关系。(什么时候都不忘自夸的Oria)
见导师,无论是对导师还是学生都是给对方一个机会看是否合得来,这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毕竟读书需要辣么多年,如果双方脾气合不来,没办法一起合作,那真的会变成地狱般的生活。
第一次见面主要了解导师做过的项目以及现在手里和未来(在你入学的那一年开始)会有的课题项目以及你个人的期望。
你的个人期望包括:你为什么想做这类工作,你的工作经验,你觉得你能给导师带来什么?你希望在导师这里学到什么?当然也可以问问导师现在课题的进展状况和团队有多少人等相关问题。
国外很多纯研究学位是有一些经费补助的。有些是导师已经申请好,有些是需要自己申请。
除此之外的敏感话题还有什么时候才能毕业,要不要发表文章,需不需要带学生(例如博士生带研究生和本科生),每年休假多久等问题。
这些我建议还是等确认导师课题方向和你个人未来发展,并且都想好你对这些的期待后再去找导师。毕竟你要工作的话也不可能第一次面试就和人家谈薪水对不?
对于经费,我觉得在找导师前也可以先了解一下你的领域有什么经费或者奖学金可以申请。询问一下导师的建议。如果完全没有经费也可以问一下是否读书的时候可以兼职当个助教什么的。
剩下的一些敏感话题我觉得可以顺其自然,因为很多事情是根据你个人课题的进度而定的。
是否需要二导师应该看选择的领域、学校以及课题所需。而且通常是主导师帮你决定。我个人在研究生和博士期间都有两个导师,我也觉得多加一个导师基本上只有利。
我研究生的主导师是儿科医生,主攻流行病学。二导师是新生儿医生加系主任,主攻转化医学,也就是研究如何把基础医学发现的科研结果转用到临床上。
两位导师对我的课题来说绝对是互补。这也是为什么我虽然做的是临床科研,但是还上满了基础科研的理论课。反正技不压身,多学点没什么坏处。并且在有多种科研背景参加会议时也能略知一二。
同样,我博士的主导师是营养系,二导师是医学系。前者引导和营养有关的大方向;后者主攻心理系,辅导我一些相关理论内容。
除了有两个不同领域的导师在科研上有帮助,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申请经费的机会更多。导师很多都是各种机构/组织的会员,那么这些机构有相关奖学金的话,作为他们的学生也可以申请。
如果一定要说缺点的话,那就是开组会、找签字、修改文章的时候比较麻烦。要两边都确认好 deadline。但是就当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了啦。
基本上导师的办公室在哪里,你的实验室就在哪里。我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在医院;工作时实验室在诊所;现在读博士,实验室在学校。
也许是蒙特利尔这个学术环境的原因,我觉得从科研的角度上来看,这三个“地理”位置提供的科研资源类似。无论在哪里都逃不过每周一次的全体科研演讲,去听其他科研组或者科学家的课题。
但是在医院的研究所读书的时候,每天找车位就 30 分钟;医院太大,从门口走到办公室就能浪费我 10 分钟的时间。办公室在学校最大的优点就是距离图书馆近,需要什么资料直接去找图书馆小姐姐。同时还能在学校兼职当个助教。
我研究生课题开始的时候,本来以为会去研究志愿者们儿时的成长线+现在的饮食习惯和长期骨骼发展潜力。最后没想到成长线的数据非常不完整,饮食习惯 60% 的数据都无法使用。
我一个学营养的研究内分泌就算了,但是去研究医学影像,各种骨骼密度的扫描仪器和辐射,当时我也是 very 心累啊。
如果实在是觉得自己真实所做的和想象偏差太多,可以和导师商量换一下焦点。但通常大方向还是一样的,所以提前做好功课。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别都开始干活了才后悔。
那一年基础实验给我无聊的,每天面对着量筒、液移器等器材我都开始怀疑人生。那种动物实验我又不敢去碰。
我最开始想读流行病学的博士,但去北大看了一小圈后发现我更喜欢公共卫生。再结合我工作经验,我是真心不想再回到医院工作了。后来发现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这方面超级适合我,才找到了现在的导师。
如果有喜欢的导师也可以发邮件简单的沟通一下,看看是否有短期实习的机会。再来确认你是不是真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