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无情人有情”。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研究生院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严格落实党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对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战“疫”时期,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工作部门同志,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研究生导师、全体研究生一起以良好的心态和奋斗的姿态,各方联动,同心战“疫”,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研究生院领导及全体员工迅速从休假状态进入“随时在岗、线上办公”状态,通过线上会议、线上办公实时研讨工作,循序布置落实。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制定《研究生院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和各项应急预案,成立领导小组,确定职责分工,明晰防疫要求,加强内部防控。
研究生院积极协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各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采取QQ群、微信群、电子问卷等多种形式加强疫情排查、学业指导、信息报送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学院主体和导师第一责任制,加强师生之间的线上指导与联系,在研究生不得提前返校的前提下,为研究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提供线上指导和帮助。
统筹指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校级方案基础上,出台相应的学位申请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到“一院一策”,并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导师—研究生个性化指导方案,落实“一人一案”。对于已经完成课程学习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须通过线上指导学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确保学生延期返校期间学位论文相关工作不间断,确保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引导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相应的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跟踪监测、质量保障和应急措施等,确保疫情防控效果,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机械学院积极引导研究生做到“停课不停学、科研不停歇”,把这段停止脚步的日子作为深度思考的一个契机,静下心来审视自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等网络学习资源,以及线上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提升。
管理学院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暂停MBA授课,延迟部分全日制研究生的授课安排,多平台建设全日制研究生在线网上课堂,多种方式远程指导研究生论文,细致做好留校研究生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安心在校学习。
文法学院成立以院长挂帅的“网课核心工作小组”,在学校统一组织的线上课程培训结束后,对所有线上课程教师实行审核上岗,将30位线组,由教学督导组和网课核心工作小组进行审核验收,通过者可进行网课直播;针对不合格的老师,学院将再次进行培训审核,直至验收合格。
随着研究生开课的日益临近,为响应教育部“听课不停学”的号召,研究生院先后出台了《东北大学春季学期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安排》和《关于做好2019-2020春季学期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工作的有关通知》,培养办在对全校师生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完善、细化相应方案,在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各学院(部)制定本部门具体实施方案。积极进行在线教学动员,精心组织在线教学培训,提供在线教学服务;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整体规划,适当调整课程教学设计;建立在线教学课程质量监控机制,进行在线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的审核以及在线教学内容的监管,确保线上教学质量,防范在线教学事故发生。密切关注学生在在线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困难,及时沟通协调解决。
为应对目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研究生院周密安排,多措并举, 及时加强对佛山研究生院、秦皇岛分校研究生分院的指导,与各学院(部)主管院长、教学秘书和全体研究生导师同频联动,保障研究生培养正常有序进行,确保毕业研究生如期毕业。在学位办对所有临近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状态及基本诉求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2020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学位工作调整工作方案》,拟依据疫情变化,调整不同类型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时间节点,制定不同返校时间的工作方案,建立线上进行学位申请各环节的校级指导方案及应急预案,在疫情防控期,强化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督促研究生导师及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积极引导导师通过微信、视频、邮件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研究生院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共同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有力支持。
根据疫情变化,指导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位论文送审、学位论文提交以及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审查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一律改为线上进行,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以电子邮件方式发至学位办,必须的纸质版材料、学院负责人和责任教授签字等待疫情解除后补交。对因疫情影响,不能返校参加开题、预答辩和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建议通过视频方式组织进行。根据疫情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学位评定会召开的时间和方式等,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确保研究生如期毕业。
冶金学院要求研究生导师每周开展1次针对高年级研究生的远程指导,及时掌握研究生课题进展情况及身体状况,并于该周将远程指导情况上报各研究所负责人才培养的副所长备案(需留存)。对于提前答辩攻博的2018级硕士研究生,导师密切关注其论文进展,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中绪论及已有实验数据整理分析等部分,尽可能降低疫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