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校拟招收硕士研究生2151名,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846名,全日制专业学位955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350名。最终招生计划人数以国家正式下达招生计划文件为准。招生目录分专业方向列出拟招生人数、拟招收推免生人数、拟招收单独考试计划以及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人数。全校拟招收单独考试计划8名、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10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招生专业和拟招生人数在国家下达相关正式文件后另行公布。拟招生人数含专项计划人数(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单列),不含拟招收推免生人数。拟招收推免生人数以最后推免生系统确认的录取人数为准,剩余拟招收推免生计划转为普通计划。
符合教育部《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函〔2019〕6号)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当年报考录取文件要求,且符合我校各专业的具体要求者(见目录“专业研究方向备注”)。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专项计划实行“自愿报考、统一考试、单独划线、择优录取”政策,报考专项计划必须符合教育部当年专项计划报考录取要求。
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我校须符合学业能力基本要求:①所报考学科的核心期刊发表两篇第一作者论文;②所报考专业语种的大学外语四级成绩不低于425分。期刊和论文名称以及外语语种和成绩均须填在网报系统“备用信息”栏。学院在不低于学业能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要求,部分专业研究方向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同等学力考生不得报考。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特别的,报考工商管理(专业代码125100)、公共管理(专业代码125200)、旅游管理(专业代码125400)的同等学力考生,要求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专业代码035101)、非全日制法律(法学)(专业代码035102)、电子信息(专业代码085400)、材料与化工(专业代码085600)、资源与环境(专业代码085700)、生物与医药(专业代码086000)、工商管理(专业代码125100)、公共管理(专业代码125200)、旅游管理(专业代码125400),学制3年;其他专业学位学制2年。
2.专业学位研究生:①全日制专业学位:金融(专业代码025100)、法律(非法学)(专业代码035101)、翻译(专业代码0551XX)、新闻与传播(专业代码055200)、材料与化工(专业代码085600)、会计(专业代码125300),每生每年12000元;其它全日制专业学位,每生每年8000元。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工商管理(专业代码125100),每生每年25000元;法律(非法学)(专业代码035101)、法律(法学)(专业代码035102)、公共管理(专业代码125200)、旅游管理(专业代码125400),每生每年15000元。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文件,我校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确定不同学科、类别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据培养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方案,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我校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我校按照国家研究生计划为招收的具有学籍、取得毕业资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办理《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