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最新)_调查/报告_表格/模板_实用文档。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最新) 论文题目: 家庭暴力与女性犯罪问题调查分析 论题缘起: 在法院工作期间接触到的女性犯罪案子; 受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与《女子监狱》的触动。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检索和
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最新) 论文题目: 家庭暴力与女性犯罪问题调查分析 论题缘起: 在法院工作期间接触到的女性犯罪案子; 受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与《女子监狱》的触动。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检索和调查分析的方法说明中国现阶段的家庭暴力和 女性犯罪现象及其成因; 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多角度阐述; 采用纯客观描述的方法得出合乎理性的结论。 论题突破点(本文的难点之所在): 不单纯地讨论家庭暴力或者女性犯罪,而是把两者相结合; 面对家庭暴力,探讨女性自身如何避免以恶治恶? 解释女性为什么会成为家庭暴力的施害者?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认真的调查与严谨的分析,对中国社会的家庭暴力现状进 行曝光,给予国人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警醒; 运用实证之方法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以了解特定社会形势和 家庭环境下家庭成员尤其是妇女权益保障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把握当代中国女性犯罪的现状及其新的走势,并在此基础上对 因家庭暴力而引发的女性犯罪进行理论分析,力求探讨如何控制女性 犯罪的社会策略以及中国女性自身如何避免犯罪; 进一步探讨女性犯罪的心理成因,以逐步根除错误的思想观念 与解除女性的精神痛苦,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 加大妇女权益的保障力度,完善女性犯罪的司法救济手段与相 关部门的干预机制,强化中国反家庭暴力体系。 论题国内外研究趋势: 国际方面,1895 年犯罪学鼻祖龙勃罗梭深入到关押女犯的监狱 进行观察,并在《犯罪人论》中对女性犯罪进行了最早的人类学分析。 认为女性犯罪率低的原因与其“生理上发育不健全、女性的天性、身 体与性格特点”相关。之后众多学者从社会性、生理性等不同角度对 女性犯罪进行了研究,对龙勃罗梭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发展。在此阶 段,犯罪学的相关著作中也出现了女性犯罪的专章讨论,新兴的专门 研究女性犯罪的大军已经出现,现代生物派、现代社会学派、女权主 义学派等研究流派相继产生。而对家庭暴力的研究是随着对女性权利 的不断重视与呼吁出现的,尤其是以女性解放为中心的第二次妇女运 动浪潮在西方得到蓬勃发展,妇女权益日益完善,国际的反家庭暴力 体系也逐步趋于成熟。除此之外,相关国际组织通过了一系列的条约 对妇女权益进行保护,国际间的交流得到了加强。 国内方面。一方面,由于中国过去女性犯罪的比例较小,一直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在上世纪也有陆陆续续的学者在进行统计 和分析,八十年代还出现了《女性犯罪学》的专著,但其研究多借鉴 国外的研究理论,过于抽象。中国家庭暴力现象古已有之,却很少暴 露在阳光下,直到 1995 年世妇会之后,家庭暴力问题才得到普遍的 关注。但是反家庭暴力立法却始终未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全国 妇联等组织对于妇女权益加大了保护力度,《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 律法规相继问世。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近年也把“女性犯罪与家庭 暴力”作为一项专题进行研究。 论文结构: 序言——为什么写;目录——怎么写;前言——主要论述国内外 研究现状;主体——写什么? 第一章探讨家庭暴力的相关内容,着重于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及 其特点进行解析。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造成或 可能造成身体、精神、财产或性行为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暴力或以 暴力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认为家庭暴力的行为类型包括身体暴力、 精神暴力、性暴力及经济控制;阐述家庭暴力在当今社会形势下梭具 有的特点;分析所谓的“冷暴力”现象,探讨为什么会出现家庭暴力、 暴力是否应纳入酷刑范围、暴力的界定是否应有强制性以及界定标准 如何等问题。 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 到的情况对家庭暴力的表现方式、形成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剖析,尤其 是阐述所谓的“第三者”、“第四者”现象对引发家庭暴力的影响; 在讨论家庭暴力后果的时候引出本文要探讨的另一个主题——女性 犯罪。 第三章对中国女性犯罪进行调查分析,着重论述女性由于家庭 暴力而导致犯罪的问题。它既包括由于女性实施家庭暴力而导致犯罪 的情况,也包括女性由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成为犯罪实施者的情况,即 所说的“恶逆变”。进而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理学等方面 分析这两种情况下女性实施家庭暴力或者“恶逆变”的深层次原因, 阐述透过社会化历程逐渐增强的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性别刻板印象、 家庭规范的实际削弱、人际交往中的紧张情绪、整体需求结构的变化 等因素对女性内化的个性及其外化的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以上两个章节有待于对调查到的准确数据和接触到的真实个案 进行分析,因此在开题报告中无法进行详尽的展开。 第四章家庭暴力下的女性犯罪预防与矫治是本文研究的归宿之 所在。遏制犯罪一在预防,二在矫治。本文认为:(1)女性要学会如 何辨识暴力的征兆,即对此现象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应在暴力发 生时寻求社会救助或者司法救济,防止暴力的逐步升级。(2)借鉴西 方国家和台湾地区《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经验,中国应着手进行反家 庭暴力立法,强化反家庭暴力体系,着重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并有 针对性的改革现有民事、刑事法律制度,可以考虑部分引进国外的民 事保护令和司法别居制度,但具体操作时,要从严把握,以及时救助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保护其合法权益。(3)女性避免家庭暴力进而避 免犯罪应作出自身的努力,借助于多样化的手段克服性格上、生理上 的弱点。(4)完善监狱的现有教育改造机制,把监狱改造和社会救助 结合起来。监狱应针对女性的特点和女性犯罪的具体情况,注重从情 感上、心理上改造女性罪犯,使之身心得到治愈。女犯出狱后,社会 应给予相应的救助。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除了进行法律上的规制 外,还需要完善整个社会的救助体系以及国际间的共同努力。 结束语 拟参考书目: 国务院《中国妇女状况》(1994 年) 佟新,《女性违法犯罪解析》(重庆出版社,1996 年) 辛彤,《女性犯罪透析》(北京金城出版社,1993 年) 刘向东,《女性犯罪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年) 康树华、刘灿璞、赵可,《女性犯罪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年)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 社,2000 年) (俄)阿?伊?道尔戈娃,《犯罪学》,赵可等译(群众出版社,2001 年) (加)丽贝卡?J?库克,《妇女的人权——国家和国际的视角》, 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蔡菁,《避免家庭暴力》(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年) 周伟文,《沉默的女性:性别透镜中的家庭暴力》(河北人民出 版社,2001 年) 巫昌祯、杨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群众出版社,2000 年) (美)JaniceE.Rench,《避免家庭暴力:如何认识与预防》,梅 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荣维毅、黄列,《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国际视角与实 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司法院八十九年家庭暴力防治法研究会合辑》,中华民国九 十年十月司法院编印 徐光国,《社会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八十五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