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两半:我在知乎上钓了一次鱼

作者:  时间:2020-02-02  热度:

  长文预警:由于本文总共9000字,并且在多个平台发送,然而不是每个平台都有字数和阅读时长提醒,因此本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一些总结和铺垫,后半部分是编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没有时间或者耐心的读者,可以直接下拉本文到分割线附近,直接阅读后半段。

  编者导读:近期我分别写了两篇文章,站在了两个立场上。我同时用公司的知乎机构号,转载到了知乎上。大概在半年前,我就发现豆瓣和知乎上的网友倾向性变得越来越重,我本以为只是正常的舆论风向而已。直到南部某城市一些baoli事件发生以后,我突然发现知乎和豆瓣网友对于一些社会性事件的表达方式和那座城市的“曱甴”在表达情绪的倾向性和攻击性上越发靠近。这让我感到恐惧。毕竟,知乎和豆瓣是更加年轻化的平台,这两个平台不一定代表最有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但至少它们真的代表许多年轻人的立场。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时间长了真的会“人传人”。哪怕在10年前,谁也无法想象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青少年,上至大学生,下至初中生,会带着那种“非黑即白”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对岸的同胞,乃至全世界。而背后展现出来的问题,远远不止对政府不满那么简单。首先暴露出来巨大问题的,是教育界,以及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把控的网络舆情。

  由于知乎的推送机制,上一篇文章发出来的时候量非常小。而现在感染人数增多了,站在这篇文章的反对面的朋友们就出来了。文章的阅读量和评论量开始上升。

  这说明什么。不是知乎的推送机制变了。而是因为有一些出来主动搜索相关文章的朋友,你们看了我的文章,所以知乎会把我的文章推送给你类似立场的朋友。

  知乎的推送AI并不知道你们的立场,但是AI知道你们看过同样的文章,留下过类似的评论,以及或赞或踩的立场。

  这两天出来讽刺我的文章的朋友,也有很值得赞扬的,他们是从我的“提问”去看了我的文章过来的。

  但是也难逃被情绪裹挟的陷阱:他们只看到这篇与他立场不同的文章,没有发现我近期的第一篇文章恰巧和他们在同一个立场,因此急于留下情绪化的评论,评论内容我就不在这里放了,我不想传递这样的情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知乎的上一篇文章——《圆两半:拿不到样本就叫屈的管轶,和吃不到糖就告状的孩子,一副吃相》。我不会删除任何一条评论,来者即是客。

  在这里,我也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去切入来聊管教授。在整个网上,如果你去搜索和管教授相关的文章你会发现,捧的9成,踩的1成。虽然比例差距很大,但是两个方向都是数以万计的文章。任何一个方向都“有我不多,无我不少”。如果我真要是某些人所谓的“营销号”,我要是为了钱,我为何不跟随那9成的人呢?傻子都知道,这种时候跳出来骂政府才能获得最多的流量。我既然图钱,又为何要和生财之道背道而驰呢?

  在学术上,比我厉害的我都称之为老师,这是我外婆教我的。我外婆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的战火,光华大学被迫搬迁到成都,外婆就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学业,大概在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前一年毕业)。

  我小时候,有一次她带我去医院看病(实际上也仅有这一次带我去医院,她腿脚一直不好),我发现她称医生为老师,我就问她为什么不叫医生叫老师。她教我:“在某方面比你懂得多的人,就应当称老师,这叫尊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是直到我大学临近毕业之前。我一直把在学术上或者某方面比我强大很多的人,放在心中很高的位置。这倒是给了我向他们学习长处的机会。

  不过社会也是一个大学,它总会教你做人的。很庆幸,在我即将毕业的时候,我的两位老师为我上了一堂“生动而颇具意义”的最后一课。接下来我就来描述一下那堂课的过程,以及对我的启发。大家权当故事听即可,如果和您的生活有所雷同,那就纯属巧合了,切莫对号入座。

  那是2013年,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由于我从大二起就跟随恩师王教授做项目,所以比较早接触一些工程项目和一些科研课题。

  老师对我非常好,从未因为我只是个本科生就只让我做一些边缘的事情。只要我愿意做,无论是一些研发工作,还是一些项目洽谈都会带上我。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在撰写论文的时候,自然就很轻松。

  当时我的论文4万多字,从开题到最终定稿,老师也一直是以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我。写完以后,老师看了我的论文觉得非常不错,提了一些改进建议后,就出差去了外地。虽然我的指导老师是专业的领军人物,但由于出差了,答辩的事项就由其他老师负责。

  在大学里面,我算的上是最好学的那一类,对每一位老师都尊重有加。除了我的指导老师以外,我最尊敬另外两位老师。

  其中一位年轻有为,对《安全系统工程》这门课的讲解,让我初次感受到“系统思考”的力量。

  另一位老师,虽然一直是副教授,但是他在校外和别人合伙开公司,也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也是大连市的安全组专家之一。

  我万万想不带,最终在我毕业论文的时候,就是这两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师,一位出于私利,一位出于私利加私愤(“私愤”的问题今天不谈,牵涉的是另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改天聊)。在答辩环节,提出了非常不合理的评价,目的只是让我的论文无法得到优秀的评级。

  首先,两位都是副教授,在评教授的过程中,自己的学生有多少人获得优秀论文的评级,对于评选教授有加分作用。另一方面,他们所带的学生里面,最有竞争力的,一位家庭条件很差,需要5000元的优秀论文奖金(实际上她在撰写论文的时候我已经写完论文,还帮助过她,我对她个人也没有任何意见,很优秀的女孩子),另一位想要留校,也需要优秀毕业论文的加分。

  我当然理解,他们需要这个优秀毕业论文。说真的,评分权力在你们手里,直接打分即可。我是学生,我的论文在两位副教授眼里,那还不是“漏洞百出”?可是你知道两位副教授在答辩教室里,当着其他老师,对着现场唯一的学生也就是我做出什么样的质疑吗?

  副教授甲:两半啊,首先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刚才我翻了一下你的论文,觉得你的论文内容和标题关联不大啊!

  我的内心活动:4万多字的论文,我刚才亲眼看你就扇了扇风(自行脑补‘量子波动阅读法’)就把我的论文看完了,还得出了与标题关联不大的结论?

  也有朋友质疑,可能副教授甲之前已经看过你的论文了呀。我出于尊敬我第一时间也不愿意这么认为。但是因为我的论文不像部分同学那样好不容易凑出来的,我是自己研究再撰写出来的,改都改了几版,我就把我论文的每一个章节和研究课题的关联为他梳理了一遍。他听了以后哑口无言,憋半天回了一句:“我还是觉得你的论文和标题关联不大”。

  故事讲到这里,朋友们应该还是不能打消质疑:那可能就是老师不想和你争论啊,不代表他前两天没看过你的论文啊。那么,接下来副教授乙的反应,就真的让人心寒了。

  副教授乙:我看了一下你的论文(同样‘量子波动阅读法’),论文的架构和内容都不错,很像硕士论文的水平。但是两半啊,论文是好论文,但是老师在这里提醒你一句啊。你知道我们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要查重的吧,如果发现论文抄袭就会取消学位证资格的,这个你知道吧?我看你这篇论文,和硕士论文非常接近,你是本科生,这个我觉得你心里要想清楚啊。

  我当时的心里什么感受,读过大学,写过论文,尤其是硕士博士会更加明白。你辛辛苦苦写的论文,你最尊敬的老师之一质疑你的论文是抄袭的更高学历学生的论文。你心里什么感受?

  我当时眼泪都在眼眶里了,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的其他老师(大多是讲师),没有一位老师为我说话。我当然可以理解他们的难处,这两位副教授的级别比他们高,未来评了教授也可能担任副院长甚至院长的职位,为了一个学生得罪领导不值当。

  当然,这一篇论文是否能获得优秀也不会真的改变我的人生轨迹。就像高考的时候,我如果报考四川省内院校,我有10分的加分(艺术特长加分,现在已经全面取消了),我最终报考了大连的院校,这10分就用不上了。

  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无助。全场在论文的评价上,我站在真正的弱势,在场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师。

  每一位都掌握着对我的论文的“生杀大权”,他们或为私利和私愤贬低我的作品,或明哲保身。从那一刻我才明白,社会不是乌托邦。当谈到利益和面子的时候,学术水平和成就并不会成为妨碍一个人滥用权力的枷锁。

  这种权力,可能是政府官员的行政权,可能是慈善机构决定善款使用方式以及速度的权力,也可能是掌握知识话语权的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的权力。

  陈铭:“对方刚才在说开尔文的时候,说开尔文提到这个大厦已经建成了,还有后半句话被你掩盖了,他后面半句话是‘只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对不对?后面这两朵是不是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而如果不是这个开杠过程,陈铭抓住了詹青云的这个漏洞,陈铭很可能不会赢得那一季奇葩说的“BB-KING”。

  我上面讲我曾经的经历,以及陈铭和詹青云在奇葩说上的辩论。就是想告诉大家,掌握信息不对称也是一种权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去指责管教授的原因。

  2. 他们没有对我造成实质性伤害,还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我即将步入社会之前。

  3. 他们在学术上一样是有造诣的,不论这些造诣有多少是包装的,有多少是运气好,有多少是学生贡献的,这都不重要。只要他们的存在为这个社会产生了价值,就值得尊敬,但仅限于学术领域。

  所以很多人只看到我指责管教授,没看到我指责他的原因。首先,请不要把管教授和钟南山院士强行扯上关系,他们不存在所谓的师徒关系,两人的学术领域实际上完全不同。

  简单说,钟院士的领域是如何遏制瘟疫,以及拯救被瘟疫感染的病患。管教授的领域是,通过实验找到病毒的源头。你要说管教授的研究没用,我第一个不同意。

  但是要明确的是,非典17年后的今天,内地已经有了很好的实验条件,管教授的实验室能做的很多研究机构都能做。事实也证明,很快就有病毒被几个不同的机构分离,紧接着疫苗研发就驶向快车道。

  而全中国93%的人连大学都没读过,哪怕管教授只是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顺嘴说了一半真相,一点恶意都没有。那也正如有关部门曾经的回复:“管教授的言论是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这话一点毛病都没有。

  从科研的角度讲,要说话,你就写论文,深思熟虑,有足够的数据和实验做支撑。

  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在疫情不明确,在病毒的特性还没有弄清楚之前,贸贸然就先根据官方答复做出极为积极的表态,后续又突然转风向做出极其消极的表态。您管教授倒是说完话拍拍屁股走人了。其他人呢?政府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公安部门,还有数以亿计站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端的群众应该如何自持呢?

  另外,全中国最敢说真话的医学专家不是管教授,而是钟南山院士。大家可以自行去搜索之前“甲流”、“禽流感”、“非典”时期钟南山院士的发言。

  当初非典的时候,北京疾控中心得出结论非典是由“衣原体”导致的,钟南山院士表示反对。有人过早地表态非典疫情得到控制,是钟南山院士极力反对。

  时至今日,很多人把这些“敢说”的功劳一并加到管教授身上,这是不合理的。实在加不到管教授身上,就说管教授是钟南山院士的弟子。

  说真的,这种结论就充分暴露了你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的无知。做学术,越往上走,研究领域越窄。

  两位专家,一位是工程院院士,一位是香港大学教授。你以为院士的级别比教授高,两个人都和疫情防控有关系,所以就可以扯一个师生关系?实际从学术上,两位的研究领域几乎“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管教授说什么,不重要。因为疫情该防控还是防控,不会因为他对着媒体说了几句就有什么变化。

  我前面的文章也说的很清楚,管教授去武汉的目的就是要样本和一手数据,无可厚非。

  上文我也提到了,他的领域本来就不是如何在瘟疫出现的时候阻止扩散,以及尽快找到治疗方法。所以,记者对他提出疑问,问他对疫情防控有什么看法,本身就是这个问题不专业。当然,记者的提问通常也有考虑平衡,不想太有倾向性(这是专业媒体的操守)。

  管教授的回答,如果不是有所图,那说真的,不是很明智的回答方式。网络上有多少亿的网友把您视为“敢说英雄”,对您这一生的追求,恐怕也没有什么作用吧,如果您会看到我这篇文章,您一定明白我什么意思。

  前面总共5000字左右,都在铺垫,没办法,越复杂的事情越难说简单阐述。接下来才是我的正题。

  我在这次疫情发生以后,总共写了两篇文章,在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文末会放文章链接)。分别是:

  2. 文章《圆两半:拿不到样本就叫屈的管轶,和吃不到糖就告状的孩子,一副吃相》

  前面两篇文章的立场相反,提问的立场与第二篇文章相同,目的是看看反对第二篇文章立场并且喜欢表达的人群是什么样子的。

  没错,在写文章的人面前,看文章的你永远不会知道作者的真实立场是什么。因为事情本身就不是只有一面的,当你带着你的情绪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你的世界就被削掉了一半。

  文章《武汉疫情启发:致二线城市的朋友,你们还要赶超北上深吗?》的中心思想是,这次疫情发生以后。武汉市政府的响应速度,以及城市的各类公共应急设施,凸显了一些问题。即,虽然武汉市这些年GDP以及一些优势产业迅速发展,乃至许多媒体将武汉视为“新一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媒体说广州衰落了,武汉超过广州了,然后开始强行对标北上深。

  我在文中将广州和深圳做了对比。向大家介绍了广州这样的城市,被称为一线城市,甚至在国际排名上,还高深圳整整一个级别是有原因的。也像大家解释,如果只看到房地产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躺在GDP快速发展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会给当地政府一种错觉。即:“我们工作做得非常好了,你看老百姓多满意呀,都说我们新一线了,都超过广州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成都、杭州、苏州、郑州头上。媒体们都拼命的找个理由踩一脚广州,然后给自己的城市加一个“新一线”的称号。

  那么请问,成都的朋友、苏杭的朋友、郑州的朋友:如果这次疫情发生在你们所在的城市,你觉得你所在的城市的响应是否就一定做的比武汉好?

  对于那些总拿西方政府来和中国政府作比较的:如果这次疫情发生在悉尼,你觉得会处理的更好还是更差(我的答案是更好);如果这次疫情发生在澳大利亚欠发达的西海岸,你觉得会处理的更好还是更差(答案很显而易见)。

  我给大家转述一个澳大利亚人的话。当时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澳大利亚的总理跑去度假回来以后,去灾区视察。当地居民一个灵魂提问:“总理先生,你来做什么,你什么都没给我们带来。如果这场火灾发生在发达的东海岸,火早就扑灭了,早就有大量的物资支援了。而我们什么都没有,到现在我们什么救援物资都没有收到,你来做什么?”

  紧接着另一个大叔也出来指责澳总理,让他“滚蛋”,然后澳总理灰头土脸地走了,连安抚都不安抚了。澳大利亚曾经在2013年,人均GDP高达68000美元。哪怕之后有较大波动,现在也有57000多美元。

  这个国家资源丰富,地广人稀。按道理说可以有更多资金和公共资源来帮助普通民众来应对灾情。西方式的ZIYOU MINZHU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是什么?山火肆虐,总理度假。西海岸受灾,响应不及时,物资迟迟不能到位。

  这不是各位天天吐槽的某地红十字会的操作吗?在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官方政府的操作。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世界,只有权衡利弊。你要知道,如果你不满意某个城市的市长,某个省的省长,其实他们一个人代表不了这个地区。并不是简单的把他撤换掉,就可以一口气扭转这个城市的各种弊病。

  因此,我并不是因为你们天天去骂武汉市政府而感到恐惧,而是你们只专注于骂政府才让我感到恐惧。

  虽然各位可能不愿意承认,而事实上,一个城市是由政府班子+当地市民+当地风土文化+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储藏量等多方面构成的。而这中间,最重要的不是那个市长,而是你我他这样一个个普通个体,换句话说,市长也只是一个特殊的市民而已。

  假如你是市长,你能通晓全局每一个细节吗?显然不能,那你需要依靠谁?依靠你的下属,各个局长、主任等。那一个局长就能通晓自己单位的全局每一个细节吗?显然不能,下面还有科长、站长等。再往下,你就发现到了基层公务员了。那基层公务员从哪里来,难道不是从市民中来吗?

  1. 如果你的亲戚,吃野味,你会不会阻止他,如果你阻止了他不听,你会不会放弃?

  2. 如果你的亲戚,是政府官员,你是行使你作为市民的监督权,还是希望他利用职权为你谋私利?

  3. 如果你是武汉市民,政府在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次的瘟疫在某种意义上超越非典,你是否会听从政府安排,不离开武汉,哪怕你机票买好了,旅行团费用也退不了?

  5. 如果你的亲人,喜欢随地吐痰,你会不会制止他?或者,你自己会不会随地吐痰?

  问完这几个问题,相信真正愿意独立思考的朋友,能明白我的用意了。我们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社会群体,澳大利亚那一丢丢人口,那么高的人均GDP,尚且遇到山火肆虐,束手无策。我们站在旁观者角度,又岂能隔岸观火,站着说话不腰疼呢?

  同样的道理,这次疫情,如果你不是武汉人,你怎么就那么心安理得地整天去diss武汉政府官员呢?退一万步讲,提早告诉你,你就这么天真地以为对这次疫情就百分百是好事?没有人希望瘟疫发生在自己或者亲人身上。面对疫情,我们只能强打精神去面对,站在屏幕前面,键盘后面对政府嬉笑怒骂能起到什么作用?难道政府被你骂“停摆”了,瘟疫就被控制了?

  末了,给大家讲讲当初我为什么离开大连这座城市,其实我很喜欢大连。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改天具体再聊。这里简单说一下。

  现在的东北尤其是辽宁,尤其是大连市。许多人祖上都是山东的。从山东一路闯关东去了辽宁。也因此,大连口音和青岛口音特别像,一样的“海蛎子”味儿。

  因此,祖上闯关东的东北人最不缺的就是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能过上好日子,啥苦都不怕。东北还有老工业基地的底子。那为什么东北这些年就“负增长”了呢?我提一个数据,广东省是8个年轻人,养一个退休老人。四川省是2个年轻人养一个退休老人。你猜东三省的数据?我先不说,大家有个心里准备,评论里我再公布吧。

  可是,东北人是最不怕苦的呀。不怕苦为什么经济发展不起来?知乎有许多关于“东北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的提问和回答,各方面的答案都很充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了解一下。

  我这里大致总结一下。一个是政府部门许多官员有“官本位”思想。另一方面是社会风气还没有扭转过来,人情社会现象过于严重。

  随着中央对东北各级政府实施强有力的管束,现在例如沈阳已经实现了近3000项,“不跑第二次”的行政改革。老百姓办理业务不用再跑那么多趟了。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沈阳代表不了全辽宁,更代表不了全东北。其他东北3、4线城市的情况,当地的朋友最有发言权。

  那么,是不是只要东北的政府按照中央要求,让老百姓“跑一趟”,东北就复苏了呢?显然东北的复苏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在东北民间,流传一句话,表达了东北普通人对社会风气的反感和无奈。人们说:“别的地方是大事托关系,小事走流程,东北是屁大点事儿都得‘有银’”。对于这样的现象,除了加强对政府的监督以外,当地人多年来形成的意识,也需要彻底改变。

  举个例子,我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非常聪明,为人也很厚道。但是在大学一年级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聊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的一段回答让我非常震惊。他说:“你看,我家里都是某某大型国企的,我要进这家企业都要拿20万,还只是进去,你要是想混得好,还得再拿钱!”

  我惊讶的不是这种权力寻租的现象,而是一个19岁的青年为什么就已经对人生失去了信念,觉得一定要靠行贿才能获得未来。当然,我非常开心的是,毕业的时候,他自己找工作去了一家造船厂,工作还不错。

  1. 在一个孩子离开家乡到大学求学之前,当地的社会风气给他一种什么样的“耳濡目染”,

  2. 东北的高校教育水平还是不错的,至少我的母校改变了他的想法,他过上了与父辈不同的生活。

  上面第2点也是我第一篇文章里提到过的,你不要看一个城市经济看起来没那么漂亮,但是其他方面也许非常强劲。例如辽宁省,光大连市的高校数量以及质量几乎能和整个四川省平起平坐,这还没算那个巨无霸省会沈阳呢。

  算上这篇文章,从本次武汉疫情出发,我一共写了三篇文章。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接下来的文章不会再围绕本次疫情来写了。

  我也总结一下我的看法。首先,监督政府是人民的权力也是义务。但是不要把你的监督权简单地变成了“辱骂权”、“指责权”。就好像生活中,你但凡是个正常人,别人骂了你一句,你还不是过几天就没事了。政府也一样,你去骂完,只是发泄了你的情绪而已。你通常无法确认你是否骂对了。哪怕你凑巧骂对了,你也无法确认他是否改正了。

  很多朋友看到我从反方向立场切入,就急急忙忙地来嘲讽我。什么打脸不打脸地。我从头到尾都没有在意过管教授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必然是真的。你知道美国到现在为止流感感染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吗?你觉得一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威力还不及流感吗?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威力,如果非要和“非典”比较。就是钟南山院士所讲的那样:对个体的杀伤力不及非典,但是比“非典”的传播能力更强,因此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学历越低,辐射越大”。那今天是不是把后半句换一下又适用了?

  我提供另一个角度给大家参考。大家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次的感染人数已经超过“非典”的主要原因难道真的仅仅是某个市长给不给力,或者是因为这次的病毒更厉害?

  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就是当初的非典发生在2003年的广东。今天的新型肺炎发生在2020年的湖北。这就是我第一篇文章提到的,你们以为17年后的今天,现在这些“新一线”城市真的“一线”了吗?

  文末,给原本春节想来广州旅游的朋友送几张图吧,昨天出去拍的。如果大家喜欢可以留言,我后续会去一些景点和老城区拍些照片给大家,也算“云旅游”了吧。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