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娘好美”奇葩论文竟获200万国家基金资助

作者:  时间:2020-01-15  热度:

  这两天,一篇发表于7年前的论文,将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推上风口浪尖,一同在浪尖的还有论文作者徐中民及其导师程国栋。 这篇名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的论文中,徐中民“以导师程国栋院士夫妇“的事迹为例,“阐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描述了他们携手演绎的人生大道”,被称作奇葩论文。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到,此论文实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实际资助资金达到200万。此外,这并非徐中民唯一一篇带有奇葩属性的论文。 在期刊《冰川冻土》中,徐中民在2012年至2014年至少发表了4篇论文,每一篇都有着与“奇葩论文”相似的文风。无一例外,这些文章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资助。

  导师有多崇高?师娘有多优美?2013年10月,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刊发了一篇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7年后,这篇论文突然爆红,不是因为其科研成就如何巨大,相反,这篇论文被指严重缺乏学术性。

  在这篇论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其作者为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徐中民。其出生于1973年,湖南华容人,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方面研究。这篇论文分为《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与《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上下两篇,从标题上看透露出十足的学术气息,

  但文章内核却与之相去甚远。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分析“美与道”,认为“求道和寻美是一致的,如果你能找到大道,也就寻到了大美”。要达成此道,需要找到一个具备崇高感和有美感的“佳人”。

  作者所寻到的佳人,便是自己的导师和师娘。这篇文章的核心就在于论证其二人的完美关系。为此,作者专门制作了一张“导师和师娘和谐统一的天人之际图示”来阐述。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依据青藏铁路、黑河流域科学计划、流域科学计划专家组都江堰之行三件事情,推导了“导师的崇高感”,其主体特征是就是大、再大一点,无限大。

  除了模样端庄,神情秀越,禾农而不艳,美而不骄外,师娘处事还有一种幽婉的态度,无论如何急事,她总是举止得体,毫无疾言令色,宛如丁香花开随风飘,优美感四溢。师娘现在尽管年龄已大,但风韵依然高绝,形象更显雍容华贵。

  最后在结论中写道,“这里的阐述对个人的发展以及学科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下篇的结尾,作者还有一首纪念导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年、结婚40年的长篇打油诗。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中提到的“导师”程国栋,正是《冰川冻土》主编。

  从时间线上来看,这篇论文发表于7年前,《冰川冻土》的学术期刊定位也注定其并不会有太大众化的传播范围,但这篇文章仍然突然火了起来。

  背后的契机,或许与近日关于程国栋的一则动向有关。1月8日,《兰州晨报》报道称,甘肃省科技厅“提名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生态水文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程国栋,参评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此后,徐中民研究员的这篇论文爆红。 该事件被爆出后,外界还发现,这不仅仅只是一篇打着科研旗号为导师歌功颂德的文章。《冰川冻土》对该论文的介绍中提到,该论文由编号“91125019”的基金项目所资助。

  而这一项目指的是“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时代周报在科学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查询到,徐中民研究员用以论证师娘优美感的论文,属于该项目成果,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现已并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此外,上述项目又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下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一研究计划于2010年启动,被称为“黑河计划”,程国栋院士担任“黑河计划”专家组组长。

  “我研究员都当了10年了,我是我们单位科研经费最少的,我搞什么钱,拍什么马屁呢?”徐中民研究员在采访中如此回应外界质疑。 公开信息显示,徐中民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经济学报》副主编。 在其公众号“书味香”中,

  他自称自己“1999年初,用两年时间……实际上完成了博士论文”,当时,他的导师正是程国栋。

  在徐中民的其他著作中,也常有其导师的身影。时代周报新媒体记者在科学网查询到,《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所属项目程国栋也有参与,并与徐中民共同撰写文章《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理论篇的部分。 此外,一本由徐中民2013年所著的图书《生态经济学的集成研究框架》显示,该书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共51页,徐中民同样用大篇幅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程国栋还曾为上述图书撰写前言。

  “那篇文章有很深沉的含义,后面有很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在作支撑。”在近日的回应中,徐中民如此说道。 徐中民称,热议论文只是其中一篇,其他篇就进入要点,主要探讨如何攀登上共同发展之路。 时代周报新媒体记者在知网查询发现,徐中民研究员的确有其他篇论文,与这篇爆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奇葩论文不止一篇早在2012年,那时候这篇爆款文章还没有产生,彼时徐中民在《冰川冻土》2012年2月出版的第34卷第1期上发表了两篇论文,《风行水上—论科研人员之道》以及《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这两篇论文被收入当期《科研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讨论专栏》之中。 在专栏的编者按中写道:《风行水上——论科研人员之道》阐述的是作者与程国栋院士师生互动17年,从中所体会出来的科研人员之道.概括而言就是:科研人员要成其大,一要有十年铸一剑的精神,二要有江海纳百川的气度。《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主要阐述的是团队成员如何通过修炼走上科研人员之道,并继而走上幸福之路。 此时,

  徐中民导师程国栋已经在其论文中出现,并在其科研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令徐中民体会到“科研人员之道”。

  而其团队成员更是通过“修炼”走上了科研人员之道,进而走上了幸福之路。在《幸福之路》中,徐中民为读者描绘了一副通往幸福之路的结构图。

  在本文中,他提到在修炼之途上会遇到一些思想上的误区,还有一个吸“养”和吸“毒”的问题。

  例如:不好的社会风气就是无字书中的毒;有字书中的黄书当然也是毒.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一些涉及思想的经典著作中也存在的毒。通常,人们很难意识到经典著作中的毒素,不知道其结论也是一个人像自己一样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的结果,难免片面和狭隘。如果不了解一点,当然缺乏抗毒意识,经常干买椟还珠的事 情.再加上社会中本来就是审音者少,传声者多,应声虫和井底之蛙多,所以很容易照搬经典修炼。

  在《风行水上——论科研人员之道》一文的引言中,徐中民用200余字描述了与导师程国栋17年的相处。“石居虎哮龙吟处,人处荷香水影中”。一眨眼,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春风中荡漾和沐浴了17年。期间,我思想感情的潮水一直在放纵奔流着,有时高歌猛进,被人笑颠狂;有时悄无声息,恰如山岳潜行;有时随波逐流,又显自由自在,一直享受着“风行水上”的快乐。但我最急于告诉大家的,是我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一段经历,这就是:

  在与导师程国栋先生“因缘和合”17年的“风行水上”戏耍中,听到的他的快哉雄风之“道”。

  这是徐中民教授所著论文中精彩部分的冰山一角。2014年12月,《冰川冻土》第36卷第6期又刊载了 徐中民所着《卓越之路—变化、持久和永恒》一文。文中他对科研工作方式的看法是,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应该学蜜蜂,先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待他日采得百花成蜜后,唱出为 谁辛苦为谁甜,应该就走上了卓越之路。 这三篇论文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中都有“91125019”。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