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研究生生產一線做論文

作者:  时间:2020-01-14  热度:

  近日,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教授胡旭東帶領一支15人的教師團隊赴浙江省新昌縣,參加與當地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論文開題答辯,共同擔任答辯評審的還有企業的負責人和技術骨干。

  碩士論文開題不在學校,而在企業﹔不是學生找老師,而是老師找學生。這不僅是開題形式的創新,其背后,是一場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

  新昌縣紡織產業實力雄厚,集聚了好幾家全國紡織機械領域排名前10的龍頭企業,當地政府對技術創新也十分重視。

  10多年前,浙江理工大學教授胡旭東和他的團隊就已經對接當地產業,為企業答疑解困,而后10多年裡,雙方合作逐步升級。2015年,浙江理工大學與新昌縣共同成立了浙江理工大學新昌創新技術研究院。依托研究院,學校搭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逐步探索產學研一體化。

  學校從企業聘請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作為企業導師,校方把握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學位論文質量,企業導師則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做好工程實踐指導。新昌縣政府為研究生提供人均1.5萬元的獎學金。此外,學校、企業還設立了專項獎學金,用於資助研究生開展創新工作。

  “2018年啟動第一批專業學位研究生報名的時候,很多學生對聯合培養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晰。而2019年報名人數已經大大超過了錄取名額。”浙江理工大學教師應志平說。

  不同於理工科碩士研究生研一學習理論知識為主,研二開始進實驗室參與課題的培養模式,這30名學生研一期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研二和研三就前往新昌,在企業參與實際生產工作直到畢業。

  從重實戰這個導向出發,浙江理工大學加強了碩士培養方案中與企業實踐生產相關的課程,在學術論文方面規定學生有論文發表即可,但研究內容必須是來自企業的實際課題。

  “這裡的環境實在太好了,晚上可以去健身房鍛煉,鍛煉完繼續回實驗室,學習科研氛圍很濃。”首批前往新昌培養的學生曾洪銘說。

  浙江理工大學教授吳震宇團隊前段時間為企業設計一個紡織設備控制器,數學建模階段以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為主,模型確定后,控制器的工程實現則全交給學生完成。“這樣就把研究生培養前置到生產一線,能緩解工程課題來源有限、實驗和制作條件不足等現實困難,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實現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吳震宇說。

  如今,新的培養模式成果已經初步顯現:首批前往新昌的29名學生當中,已有6名學生共申請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10項,參與企業項目及課題14項,學生們參加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中國高校紡織品設計大賽等賽事頻頻獲獎。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對高校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學校將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學位研究生為目標,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模式,為師生成長和社會發展賦能。”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學校長陳文興說。

  報告:60%的兒童參與課外班 平均年花費9211元日前,《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在京發布。報告顯示,兒童參與課外班日常化,課外班已成為校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詳細】

  8類“校鬧”將受嚴懲 五部門發文保障學校安心辦學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 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構建起治理“校鬧”的制度體系,為學校安心辦學提供保障。【詳細】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