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写论文屡屡卡壳怎么办?

作者:  时间:2019-12-05  热度:

  很多人在撰写论文时,容易遭遇卡壳现象。一篇文章,开头写几句,推翻重写,写几句又推翻,反反复复写,反反复复推翻,写了很久,还停留在开头那一段。这样一种卡壳现象,让写作者非常痛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是科研写作的“料”。

  质量好的论文,语言文字既有很浓的学术范,同时又有语言的优质性,言简意赅的文字给读者传递大量的信息,且给人一种很宽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当自己写初稿时,语言怎么那么口水化呢?自己看了都有点惨不忍睹。于是,删,删,删。写作进度条就卡在那个地方了。

  你可以告诉自己既然是初稿就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水平。撰写初稿时不要在字斟句酌上下功夫,语言口水化可以接受。

  此时,为了保证写作思路畅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思考好的内容,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想到什么地方就用自己熟悉、能够应用自如的语言,快速写下来,表述出来。初稿写好后,再反复琢磨、修改文字。

  很多人写着写着,不知道下面要写什么内容了或者大标题写出来了,具体内容不知道怎么铺展了,这种因思路中断而造成的卡壳,是因为你写稿之前,没有把提纲列好。

  如果你脑子里大概有个思路,没有足够的细化,可能就会卡壳。破解策略就是把提纲列好之后再动笔。

  写论文时,一般都会从现有材料的阅读中获得思维启发,而后形成某个思路。写作过程中可能就需要把这些材料作为自己的论证依据。

  或者是缺乏必要材料的支撑,写作思路就很难细化,往下推进。于是,开始找材料。但是,很不幸,以前明明记得在哪篇文章中的某一段文字,怎么就在那篇文章中找不到这段话了。

  应对这个问题,你需要养成一个习惯。在提纲中的某个思路和它对应的论证依据文章出处标注在一起,写到某个标题内容,就知道该用哪个材料了。同时,把材料大概归类,放到手边,需要什么材料就能迅速找出来。

  我们在记忆保持过程中,会遭遇到门槛效应。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却突然想不起来这个房间要干嘛。目瞪口呆之下,如果你折回原路,或许会想起走进房间的原因。这种短暂的失忆在生活中时常发生,其实,这是因为记忆存在着“门槛效应”。论文写作最好能够一气呵成,或者在短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这就是论文要快写,慢改的道理。

  思路一旦形成,尽量不要中断,把手头要写的这一部分写完再吃饭,再睡觉。然后,明天再开始下一个标题内容的写作。否则,中断思路去做事情,会让自己写作的思路遭遇太多的门槛效应,无论从效率和质量上来说,都不如一气呵成好。

  我在撰写论文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写着写着觉得这个角度和立意不好,写出来成果的意义好像不大,或者某个思路有点牵强,于是卡壳在那里了。虽然文章一气呵成最好,但是,写作角度不对,就说明此时还不具备一气呵成的条件。不妨放下手中的论文,中断写作,开始换角度思考,思考成熟之后再写。

  你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让你纠结、困惑的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我们会在后期做选题,解答。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