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劳动理论的生产函数研究 研究框架 研究背景、意义 传统生产劳动理论及生产函数的演进 生产要素 再认识 生产函数 再认识 生产函数实证研究 政策建议 对生产劳动理论及生产函数的再认识 生产目的 再认识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1国际经济形势紧张,国内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2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不同过去,马克思劳动 价值理论需重新认识; 3更加注重知识经济,广泛应用知识生产函数。 1有助于确定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及政治环境的 生产劳动范围; 2学术界对生产劳动问题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 3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研究有重要实践意义。 生产劳动理论演进及传统生产函 进展生产劳动 理论演进 变量 传统生产要素传统 生产函数 传统 生产要素 生产劳动理论的演进史 重农主义 农业生产 生产劳动 马克思 剩余价值 生产劳动 亚当.斯密 抽象表述 生产劳动 斯通 物质生产 生产劳动 重商主义 商业活动 生产劳动 生产函数形式 动态 生产函数 双因素 静态 生产函数 单因素 静态 生产函数 对生产函数及生产劳动的再认识 科学知识生产要素 再认识 财富创造因果关系 生产函数形式 个人非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生产函数 再认识 生产目的 再认识 生产函数体系 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其中, 是第t期总产出; 是第t期劳动力人数; 是第t期科学技术生产要素; 是第t期科学知识生产要素; 是第t期人均资本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 体系 1990-2011年资本形成总额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 数据处理 科技成分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 内生产总值比重 人均资本 (资本形成总额/总人 广义货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M2/GDP) 主成分 分析 确定 变量 平稳性 检验 模型估计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 模型 模型 再估计 4.LM检验残 差序列2阶自 相关;差分 法修正,得 到回归方程 5.最终模型 1.GDP、经济 活动人口、科 技成分的自然 对数 各变量均是2阶 单整序列 3.建立非线 性方程,残 差序列平稳 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 总产出与劳动力人数、科技生产要素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变量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可由误差修正模型表述,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关于经济活动人口的短期弹性 是0.95,国内生产总值关于科技综合成分的短期 弹性是0.67 经差分法修正后模型反映变量间的稳定长期均衡关系,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关于经济活动人口的长 期弹性是4.26;国内生产总值关于科技综合成分 的长期弹性是0.72 实证结果分析经济活动人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正向影响,短期 弹性明显低于长期弹性的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经 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渡时期,粗放经济占比仍 较大,简单生产劳动人数占比较大,并且这类劳 动力主要集中生产低成本、科技含量低产品,竞 争优势不明显;但随着长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 识的积累,经济活动者自身素质明显提高,对总 产出贡献明显提高。 科技生产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正向影响,短期 弹性与长期弹性相差不大,体现我国可持续性的 发展,积极稳步的推进科技投入,从而科学发展 经济。 政策建议 加大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继续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 丰富分工多样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稳 定快速流通,避免货币风险所产生的 连锁损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