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虚假信息泛滥和无线通信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威胁。如何破解这两个难题?近日,国防科大两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就瞄准了这两个领域。
虚假信息泛滥已成为全球性威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国防科大博士研究生邵成成的研究成果瞄准了这一领域。近日,以邵成成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Thespreadoflow-credibilitycontentbysocialbots》(机器帐户在虚假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
该论文在虚假信息传播的研究中提出了系统的、量化的方法,揭示了机器帐户在虚假信息传播中的放大作用。研究发现:在虚假信息传播早期,机器帐户就已活跃其中,已达到扩大传播的目的;同时,机器账户以拥有众多关注者的账户为目标,通过回复和提示的方式向目标用户投放虚假信息内容;而正常帐户易受到机器帐户的操纵,轻易转发由机器账户所发布的内容。这些结果表明,如果要减少社交网络上虚假信息的传播,采用遏制机器帐户的方式,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策略。该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泛的应用价值。
《自然·通讯》是《自然》杂志的综合类子刊,2010年推出,用于发布严谨而颇具综合性并代表某一领域重大进展的研究论文。2018年该期刊在科学网中全球综合类期刊影响力排名中仅次于《自然》《科学》,位列第三,2017-2018年最新影响因子为12.35。
邵成成现为国防科大研究生院学员五大队26队博士研究生学员,导师为计算机学院彭宇行研究员。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受中国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复杂网络与系统研究中心联合培养,指导老师为FillipoMenczer教授,相继在、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高水平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
在信息通信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无线通信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近日,国防科大的一篇关于物理层安全的学术论文在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受欢迎的论文列表中榜上有名,全文阅读次数达到了77637次。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全称是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是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是目前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
论文第一作者陈彬介绍:“随着移动通信应用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安全成为关乎国家安全和个人私密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利用无线信道的衰落性、差异性、互易性等特性来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其优势是无需密钥传输,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抗多天线的窃听者。”
论文作者李为老师介绍:“物理层安全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处理复杂度,延迟信号设计空间方面相比上层加密技术具有一定优势,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我们团队在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魏急波教授,马东堂教授,雷菁教授等老师的带领下从2009年就开始对物理层安全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团队在IEEE顶级期刊上发表物理层方向的论文已经超过30篇,其中单篇论文最高引用率达到136次,申请专利超过10项。我们在物理层安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上均取得了一些成果,下一步我们将考虑物理层安全在5G物联网和专用通信领域的应用,将科研成果和产业界相结合,为社会贡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