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

作者:  时间:2018-09-20  热度:

  从1958年出发,他们勇攀科技高峰,担负起烟台农业科研前哨,引领农业科技方向的光荣使命,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壮丽篇章。

  60年锐意进取,由当初单一的粮食作物研究,发展到现在的15个研究所、24个产业学科,构成烟台农业科技战线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名博士后、21名博士,成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60年初心不改,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面向三农建设主战场、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五谷丰登。

  这就是以科技兴农为己任,秉承传承、创新、协作、奉献院所精神的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从事农业科研,不仅要一只脚踏进泥土接地气,为农业生产直接提供技术支持,也必须另一只脚踏向未来,探索前沿技术,为农业发展指明未来方向。

  1958年,在福山区芝阳山下、夹河之畔,市农科院创建成立,从此开始了勇攀农业科技高峰的历程。

  初秋走进这里,1800亩科研用地上,分地块种植着苹果、大樱桃、地瓜、花卉等苗木资源,部分留白的空地,属已经应季采收结束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区。这是农业专家的科研试验田,也是我市农业支柱性产业的种质资源基地。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的小麦亩产一直徘徊在100公斤左右,温饱是国民面临的整体问题,提高小麦产量、选育高产品种是小麦育种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1960年,市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徐沛然,用当地品种蚰子麦和英国的包打300炮杂交选育出小麦新品种---蚰包麦。1972年,该品种在莱阳良种场平均亩产达577公斤,在黄淮麦区首次突破亩产500公斤,开创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的先河。1978年,蚰包麦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市农科院成为受表彰的4个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之一。由此,这家地级市科研院所,在全国叫响了名头。

  不以身处地级市而自馁,敢于向科技最高峰攀登,市农科院一直树立市场化思维,在项目申报、学科设置、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目光放眼全国,借梯登高、开放合作、强强联合,科研成果收获颇丰。

  课题项目申报上,转变跑项目思维,在谋求对外合作基础上,进行自我变革。当年,国家、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市农科院第一时间追踪跟进,成功加入联盟,同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大、青岛农大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借助联盟的桥梁作用,率先挺进科技创新国家队、省队,获取大量优势资源。至今,借助联盟已成功争取到10项课题项目。

  科研平台建设上,谋求强强联合,多个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成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首创。其中,与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建小麦科研综合院士工作站,在全国农业科研领域尚属首家;与5个国内和7个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烟台国际苹果育种中心,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担任主任,通过国内外专家协同攻关,联合选育苹果新品种,从品种供给侧推动烟台苹果提质升级;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进站博士后3名。

  学科设置上,市农科院紧扣时代脉搏,紧盯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由产量育种转变质量育种,由单纯发展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由单兵作战到联合各方力量成立智慧农业联盟,筹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抢占智慧农业发展高地,探索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同时,针对全市需求,增设小浆果研究所和茶叶研究所,弥补学科研究空白;针对国家将马铃薯发展成第四大主粮作物的战略机遇,开展马铃薯研究,选育出初级材料100余份。

  根据统计,60年来,市农科院先后承担国家、省级各级课题项目609项,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237项,其中国家级23项、省部级9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新品种累计116个,在2014年和2016年度该院选育的烟农999、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相继刷新全国小麦高产纪录。

  人才关乎发展、关乎未来,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创新的生命力所在。多年来,市农科院始终坚持人才驱动战略,将人才引进与培养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新思路理念,创新方式方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2年,国家外专千人计划首批40名非华裔外国专家中,唯一一名果树专家、保加利亚农业研究所育种研究室布拉高夫教授抵达市农科院,开展为期三年、每年不少于9个月的科研工作。市农科院也由此成为全国首批外专千人计划获批单位中,唯一的地市级科研院所。布拉高夫教授在烟台期间,一方面帮助我们引进培育水果品种,另一方面开展下乡生产考察和技术服务工作,为全市果业品种结构调整和提高果业综合管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朱波说。

  打破常规,破除传统思维,市农科院引进人才时,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依托挂靠、协议共建、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汇聚各方英才,打造汇聚各方才智的人才高地。仅2017年,便通过国际苹果育种中心、小麦新品种研究综合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引进签约院士4名; 成功申报山东省首批外专双百计划,引进波兰园艺作物研究所3名专家开展为期3年的科研工作。

  注重人才引进,增强了输血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支不走的科技队伍,形成人才的梯次搭配接力。

  近些年,市农科院实施全面系统、科学管用的一揽子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年度总额为100万元的院长基金,用于中青年人才培养,逐步建立55岁以上科研人员课题、项目主持人退出机制,重点支持中青年人才主持、承担课题。全面实施中青年科研人员顶天深造、青年科研人员立地实践、学科团队带头人传帮带、中青年学科团队带头人突破、高端人才引进5大工程,目标找5-10年内,现有100名左右的45周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成为各学科团队的主导力量,培养领军人才15名以上,学科带头人达30名以上。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近五年,市农科院引进院士4名、博士后3名、博士9名、硕士23名,培养泰山学者1名。多名青年博士成功申请省青年博士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省博士后创新专项资金等多个科研项目。七五以来,在历次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综合实力评估中,市农科院稳居百强。其中,在十一五评估中,该院位列全国500多所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第四位、全省第一位。进入新时代,市农科院提出在建设一流地市农科院在进程中,要变并跑为领跑,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全面完备、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是必然要求。基于此,市农科院自2014年开始全面修订院规章制度,历时3年,修订完善32项涵盖经济、科研、管理、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制度运行改革为支撑点,该院激活了全局创新活力。

  2017年11月15日-18日,市农科院采用苗木+果实的新颖形式、直观方式,在院内举行首届果树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现场晒出170多个近年选育、适应市场的苹果、大樱桃、桃子、梨、葡萄等优良水果新品种,让果农明确种植方向、发展趋势。这170个优中选优的新品种,倾注了科技人员心血,代表着果业发展方向,传递出市农科院以新品种、新技术助力烟台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烟台果业发展新功能的信息。今后,我们将把观摩会办成例会,每年举办一次,主打农科院品牌,不断提高科研产品在农民中的认知度,让果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朱波说。

  无论走得多远,市农科院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初心与情怀,始终牢记矢志为农、造福于民的使命担当,不断研究探索化解最后一公里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科研对接产业上加大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的力度,在成果对接市场上,以农民欢迎不欢迎、市场接受不接受为要求,走出一条专家零距离对接农民的新路。

  搭建培训农民大舞台,自2004年开始,市农科院每年举办北方果树苗木交易会,免费为果农进行实用技术专题讲座,举办专家现场咨询活动,参会果农最高达30万人,成为北方培训果农的盛会。每年与农广校等单位联合举办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开展科技人员下乡培训活动,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

  把讲堂搬到果园里、农民家,市农科院通过开展三个零距离实践活动、双百实践活动,科研人员年下乡行程30万公里,培养农民技术员2万人次,并在省内外建有2200多个试验点,年推广应用新品种作物面积6000万亩,每年为农民节本增效60亿元。此外,通过发行《烟台果树》杂志,开设微农手机APP,构建完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市农科院将以协同创新攻关为突破点,以更宽广的视野联通世界,开辟开放合作新路径,走在地市级农业院所开放发展前沿,走活新时代市农科院发展的新棋局。朱波说。

  单打独斗形成不了大气候,协同才能实现齐进共进,合作才能实现多赢共赢。市农科院深谙此道,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逐渐形成优势合力。

  ---内部协同上,改变过去单兵作战局面,整合全院7个学科36名科研人员组建烟台农科院苹果创新团队,建设种质资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土肥水控制等6个功能实验室,探索多学科交叉合作机制,形成了集成攻关拳头优势,为烟台苹果全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外部协同上,联合名校大院,连接农业企业,牵手农村合作组织,多方多渠道多形式合作,不断实现互利共赢。其中,与烟台大学共建烟大农学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 与省农科院共建胶东半岛创新中心,正在共同打造胶东半岛农业创新硅谷;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胶东特优果品技术研发中心,力争研究解决胶东半岛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省内外企业开展院企合作,在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技术支持、产品推广销售、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改革刚刚起步,创新未有穷期。走进新时代,市农科院站上新的起点,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他们将继续秉承改革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坚持品种优质、技术领先、系统生态、链条完整、体系科学的总方针,加大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发展质量农业、特色农业,以新品种释放新动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六产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模农业、品牌农业,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的规模化生产经营体系,以质量为导向的安全保障体系。

  60年,一个甲子,一个新起点,市农科院致力于用科技的力量,让农业变得更强、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YMG记者 姜乾 通讯员 佳明 维正 焕春 丽丽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