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读研究生,无论硕博,学位课题的选择,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在团队的这几年,也算是迎来送去了不少硕士和博士,他们中有自身能力很强、学术成果显赫的,也有划水打酱油、最后吃着瓜就毕业远去的,几年下来,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许多人,直到学位课题要开题了,依旧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选择?
可是,事实上,你所驾驶的船,不好好驾驶,真能抵达你所期望的桥头吗?只怕是未必吧。
你的学位课题就是你的船,你期望做出来的成果就是你的桥头,你若是真的希望乘风破浪而济沧海,想来不是单单一句“船到桥头自然直”就能把自己蒙骗的。
我在标题里抛出的问题,有着对立的两面,而事实上这两个方面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一说。对于新生来说,这应当是一个值得你考虑的问题,而我也希望将我所遇到的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关乎选择、成功、失败的真实事件说与你听,希望能有所帮助。
大明是我的师兄,我硕博生涯的第一套代码就是他给我的,相比于其他的师兄,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直在搞科研,从没见过他娱乐。
当时还是十二五期间,导师承接了十二五的国防重点项目,其中就有一项团队基础薄弱,需要重点攻坚克难的课题,本来导师还在考虑是否将这个课题以合作的形式与其他相关基础深厚的部门共同完成,但却仍然有不少需要斟酌的地方,此时,大明师兄站了出来:
“老师,这个课题交给我吧,我就把它当成我的博士学位课题来做,等我博士毕业,项目时间上也差不多。您看如何?”
大明师兄一贯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科研热情深得导师信赖,由此,大明师兄顺利接手了该课题,并一门心思扎入课题的攻坚中去。我曾经问过他是否真的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大明师兄告诉我:
“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这个课题对于老师的团队而言是一项重点工作,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机会和挑战,何乐而不为呢?”
之后的发展诚如大明师兄所言,一方面,该课题的确存在着不小的挑战,大明师兄在与挑战博弈的过程中,不断夯实着自己的专业基础和科研技巧,最后写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该课题也确实是一个极好的机会,随着课题的完成,大明师兄逐渐在该领域建立了积极的影响力,毕业和就业都相当顺利,去年底,他目前所在的国防重点单位甚至专门刊文就他在这个课题所在领域方面所做出的成就作了独家报道,这一切,似乎都是从选定课题之时,就显现端倪了。
小齐跟我是同届的,性格开朗,运动能力很强,不过在课题合作初期,他就给团队一种感觉——不太积极。说白了就是导师安排给团队的任务,他很少会主动承担,往往是在别人做好之后,挂个名就算了这种。
读研第一年,各自上课,大家交流很少,第二年要开题了,我也大体理清了学位课题思路(虽然之后我直接转了博,但仍然参与了硕士开题答辩),去找导师讨论的时候,发现大齐也正巧在与导师讨论,那次讨论听起来并不愉快,大体状况就是大齐表示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不知道做什么好,最后导师就说:
“咱们团队项目也算是挺多,你如果暂时实在是想不到该怎么做,不妨就从最近的项目课题入手,跟着师兄一起做,边做边考虑怎么将项目课题融合和深化到你的学位课题中吧。”
大齐也确实是按照导师说的去做了,但是他似乎只做了导师说的前半句话,就是从最新的项目课题入手,跟着师兄后面,师兄做什么,他就打打下手,整理整理数据,很少有自己真正的第一手数据和结论,到了最后,因为有师兄的大量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写得很长,但是内容却显得很单调和空洞,自己的分析和讨论非常的少。
到最后就业的时候,也是在导师的帮助之下,才好不容易进了他十几所理想单位中排在末位的那家单位。
理论上团队中的大师兄每年毕业季之后都会更换,但是我这里要说的这位大师兄乃是导师带的第一位博士师兄,也是我的本科毕设“导师”,从我本科毕设开始,便与他相识,当时对科研尚且可算是一无所知的我就被他强烈的科研精神所感染。
他就是那种喜欢折腾自己的人——自己的方向很明确很清晰,而且不马虎、不随便、不妥协,必须要真正实现了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才会满意。
也正因为如此,大师兄的博士生涯花了整整八年,在这过程中,他自己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博士学位课题,同时也打通了自己课题和团队所在领域之间的关联,可谓是披荆斩棘,硬生生给咱们团队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因而也受到了咱们团队所有师兄弟的尊崇。
及至毕业,大师兄虽是高龄博士,但凭借着出色的科研成果,他非但没有受到任何质疑,反而得到了多家国防重点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导师的极力推荐,最终,大师兄以碾压的成绩进入了一所央企,并在入职后的第二年直接被拔擢为青年骨干和业务负责人,真可谓厚积而薄发也。
原师兄的博士课题和我当年硕士课题颇有交集,所以我当时硕士入学之后,在科研学术方面,接触最多的就是原师兄了。
“思维敏捷,甚至可说是跳脱了,数学功底又极其扎实,主观意识也算强,但就是执行力或许差一些,后劲不足。”
导师第一次如此这般在我面前点评原师兄之时,我还未多想,直到最后原师兄勉强达标毕业之后,我才发现导师这番话确实是一语中的,针针见血。
原师兄的课题也是自己选的,研究对象虽然已经被反复多次研究,但是他采用的研究方法却相当新颖,当时他提出这个课题思路的时候,导师也是拿捏不准,如果用这种新方法能够应用在这个研究对象上,那肯定也是一种创新,对于博士论文而言,这种程度的创新是完全能够达到毕业要求的;但是从工程应用的实际角度来看,这种新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并没有实际的用武之地,并且方法本身难度也不小,原师兄一切从零开始,科研之路想必是艰难重重。
但是原师兄当时坚持选择以此开题,导师最终也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乎,原师兄雄心勃勃地开始对新方法进行攻坚,而我则在硕士期间见证了原师兄在整个新方法攻坚过程中的变化历程。
一开始,他雄心勃勃,几乎废寝忘食地进行学习研究,每次我找他探讨他都激情洋溢;
后来,他发现他编制的几套代码要么是效率极低、要么是收敛性极差、要么是结果无法与实验数据匹配,在反复修修改改仍然无效之后,他逐渐失去了对该新方法的兴趣和热情;
到了最后,我每次找他探讨该方法,他都会扯到别的事上,而导师每次询问进度时,他都是回一句:
实际上他是很着急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想过自己还有可能要延期毕业,因而到了第四年,原师兄直接基于他那套效率极低的代码,勉强算出了一些和实验数据相匹配的结果,权当验证通过,之后便将新方法应用到论文之中,堪堪写了一篇用导师的话说是刚达到博士毕业线的大论文出来,勉强毕了业,之后去了帝都某研究所,已有好些时间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
见多了人来人往之后,我便常常想,到底我是应该花更多的力气跟着导师的课题走,以此来明确自己的学位课题方向呢,还是应该别出心裁,自己给自己选定学位课题方向?
这问题我始终没有一个好的答案,毕竟跟着导师课题走,往往能获得更好的资源,更好的舞台,获得更多的关注,就像大明师兄一样,当然,如果在此期间没有下足功夫,也只能产生反效果,就像小齐;而如果完全自己走自己的路,是否又太艰难,毕竟功成名就如大师兄,整整读了八年博士,此等决心,不亦勇乎,而自己选的课题较为新颖之时,可以参考和学习的资料又太少,完成难度又会是相当高,功底扎实如原师兄,也是后继乏力啊。
岔路口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无法拒绝选择,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选择,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
前几天大雾弥天之时,我凌晨便起了床,于暗雾之中信步走去教研室,凛风扑面而来,让我精神振奋,我突然发现,其实读研、学术、科研,都仿佛在这雾中行走,即便前方有两条岔路口,大雾遮眼,道途不清,我们未必恰好能走上所期望走的那一条路,但是,只要好好走、认真走、诚心走,不同的路或许能达到同样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