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紧箍咒”念痛了谁

作者:  时间:2018-08-25  热度:

  虽然近年来有声音指出,不应让毕业论文这种形式成为大学生毕业的唯一“准出证”,但就目前看来,论文写作仍是一项有效的检验学生学术能力的方式。那么,对于这个大多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不少高校教师认为,大学应加强对于学生科学批判思维的培养,或是设立专门的科学写作课程。

  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席南华在不久前的一次报告中指出,一直以来,外国大学对于科学写作非常重视,他们一般设有“大学写作”课程,但是我们国家并没有相关的课程,

  “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会写别人的话,也不会写自己的话,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论文写作功底非常差。他们没有科学批判思维,也缺少分析性阅读等训练。”席南华说。

  席南华表示,“最近国科大打算开设这样一门‘大学写作’课程,但是我们请人教课的时候就发现,国内没有大学开过这门课,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应用写作,但是没有开设针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课程。”

  据了解,如今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探索设立与科学写作相关的课程,例如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曾开设一门暑期课程“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好评。授课教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已经坚持开设这门课程十余年,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有来自本校和外校的学生,遍布文、理、工、商、医等多种专业,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来听课。

  此外,李轶认为,学生还需要从中小学开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大学的时候需要写论文的情况下能写出来。

  “写论文,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能力不是可以仅仅通过开设几门课程解决的。治标的话,可以开设一些学术写作训练课和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基础的研究方法,只有掌握方法才能做研究。要想治本还是要回到长期的思维训练上来。”李轶说。

  而姜申认为,学写论文要从兴趣开始,有兴趣才会钻研和积累,形成例证和分论点,才有论文的雏形。“写论文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应该是开放的,方法只是框架,太严苛就八股了,学术思维方式培养还要注意不能禁锢学生思考的多样性”。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