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正式开幕,主席受邀出席,并发表重要演讲。在如何扩大开放的问题上,我国将要开展的第三个重大举措就是保护知识产权。
然而,就在前几日,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的硕士论文都被曝出涉嫌大面积抄袭。结合这几天高校频频发生的恶性事件,不禁让人怀疑,大学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
近日澎湃新闻接到举报,天津大学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天津工业大学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
分别是天津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2届硕士毕业生李庆昆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纤维离线自动识别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天津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2007届硕士毕业生刘琳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纤维自动识别系统软件的设计》。
两篇论文时隔5年,从标题来看仅仅改动了“离线”两字。而两篇论文比对后发现,从标题、摘要、关键词到正文的结构和内容都高度相似,仅仅变动了一些简单的词语替换及删改。
“1997年D.Robson提出了纤维宽度、鳞片间距、边缘接触长度等新的特征参数,成功对羊绒及纤维进行了自动的识别。在羊毛的细度测量方面,B. P. Baxter等人,研发了快速测量羊毛细度的算法和装置,按标准将羊毛切成小段,一边移动一边用图像处理系统来进行实时测定,最终得出羊毛细度。”
“在羊毛纤维的测试分析方面,也有很多学者作过研究。1989年D.Robson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测定了各种羊毛和羊绒的鳞片结构,提出用面积、圆整度、充满度、形状系数等来描绘各种鳞片的不同的形态特征。1997年D.Robson又提出了纤维宽度、鳞片间距、边缘接触长度等新的特征参数,成功地对羊绒和羊毛纤维进行自动识别。在羊毛细度测试方面,B.P.Baxter等人在1992年开发了一套快速测量羊毛细度的算法和装置,按标准将羊毛切成小段,然后使其均匀分散在玻璃片上,放在测试台上,一边移动一边用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实时测定,得出羊毛的细度和其他相应的指标。”
后续论文情况如何,可想而知。即便如此,在李庆昆论文的27条参考文献中,并没找到刘琳的论文。从中国知网下载的两篇论文中,李庆昆论文的独创性声明签字栏空白,与刘琳论文形成鲜明对照。
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官网现实,李庆昆是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2届的单证工程硕士,即只有硕士学位证,而没有硕士学历证。
有网友指出,李同学系12年毕业的在职硕,期间未曾发表任何科研论文,13年年初导师王镭教授仙逝,享年81岁,病卧在床时还在给学生改论文,担心自己生病了学生答辩怎么办,辞世时捐献眼角膜,这个学生真给导师和学校抹黑。
现在,从澎湃新闻的报道来看,天津大学的相关负责人已经了解情况并成立了临时调查组,对此事进一步调查。承诺“相关进展,会及时通报和处理”。
而4月4日发生的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08届硕士毕业生孙勇的硕士学位论文《真空吸尘车气路系统优化设计与仿真分析》与上海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06届硕士毕业生李必红的硕士学位论文《真空吸尘车气路系统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存在大面积雷同的情况。在4月10日收到了答复,东北大学校方表示还在审核中。
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并不罕见。2016年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发生论文抄袭事件,校方迅速反应并最终撤销涉嫌抄袭学生的学士学位,并对指导老师进行相应处罚。2017年曝出了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院长刘启刚教授学术论文抄袭事件,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的博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学生论文等等一系列学术造假。
早在2016年6月,为了有效预防和肃查高等学校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实施。
在第四章认定的第27条第1例就将“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2012年3月3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第五章法律责任与执法措施第47条民事责任中,将“剽窃他人作品的”列为第5例。
不久前献礼清华的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引发几代人对大学的怀念,如今频繁爆发的性侵事件,抄袭事件又在热切的心中浇一盆冷水。不禁让人反思,到底是制度的漏洞还是人性教育的失败。
回溯经典中的大学之道,第一句话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使做不到才德全尽的圣人,也不要做才德兼亡的愚人。要知道: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