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摘要: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偏多,对研究 生指导较少,导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学生学习中 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针对这些问题,应改革
摘要: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偏多,对研究 生指导较少,导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学生学习中 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针对这些问题,应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即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和导师素质的培养,完善奖罚制度,研究生积极向导师请教,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考核,改变 研究生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导师制;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培养出大量高精尖人才。 但研究生 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一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过多,师生交流不够充分, 导师自身素质与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 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 等。这些问题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教育部 2012 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 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本文拟从导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对 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归纳, 并对今后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试谈一点粗浅的 看法,希望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有所助益。 一、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从导师方面来看 (1)所带研究生数量偏多。调查数据显示,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 10 人以上(含 10 人)。导师本身既有科研任务、研究课题,有的还承担教学任务或行政工作, 造成导师负担过重,体力和精力跟不上,无暇顾及研究生。2011 年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 年龄在 61~65 岁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为 6666 人,66 岁及 66 岁以上的为 5061 人。每年有大 量研究生指导教师退休, 这需大量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填补, 而由一名研究生成长为一名 年轻导师需几年的时间,传统的“手把手,师傅带徒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造就出大批高 质量的研究生,势必要求导师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2)对研究生指导较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有的导师和 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导师对研究生疏于指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指出,目前研究生很 多几乎是处于“放羊”状态:“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见一面,而有的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 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于自己?赚外快?和?做学问?,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 导师与学生?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 科研、行政、校外活动较多或长期在国外,对研究生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对研究生的 学习不闻不问;另外,并不是指导教师没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而是认为既然已经是研究生了, 应培养其独立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论文课题就应该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 教师不必过问 和指导。导师制中导师的指导很重要,通过个别谈话或小组交流,导师可了解学生的特长爱 好、思想动向、学术倾向,以便及时予以指正,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学生也可在导师 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培养宽广无私的胸怀、乐于助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科 研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还可实现教学相长。 (3)导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导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 质量。但如上所述,有的导师责任心不强、师德不高,出现“导师不导”的现象。同时,也有 的导师业务素质不高、基础知识不甚扎实、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思维,还有的导师不能 正确对待科研成果的归属、名利、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协作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北大社会 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在近作《想象的异邦》中剽窃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 1987 年出 版的《当代人类学》,在学术界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不仅是 研究生知识的传播者、学术上的引导者,而且是他们行为的楷模,“名师出高徒”,如果导师 自身素质不高,又如何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呢?当然,大多数导师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 修养、精湛的业务水平、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但有的在教学方面缺乏教育艺术,不重 视教育方法研究,不能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不同特点讲究教学与培养方法,因材施教,不但要 授之以鱼,还能传之以渔。因此,导师应探索育人艺术,增强育人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 点,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素质全面的研 究生。 2.从研究生方面来看 (1)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 于探索,但也有一些研究生没有认清导师只是起点拨、指路、启迪的作用,只是在思想、方 法上引导、启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求异思维,认为有了指导教师,凡事 都可以依赖导师,有了导师的保驾护航,拿到学位是没有问题了,缺乏自觉性和积极主动精 神。在学术上不勇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使导师每一步都要亲自指导,把着手教, 导师本身就有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 研究生的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导师的负担, 也不利于 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 高层次, 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任, 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 设主战场,更直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 国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学习书本知识, 参与实际工作较少, 不能密切地与社会实 践有机结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动 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重书面知识、轻实践能力的观念,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也不主动 从事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有些导师是“从校门进校门”,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善长进行科学 研究工作,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企业联系不够,没有与企业开展 科研合作,在与企业联合申请项目、合作攻关或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较薄弱,只停留在理论 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不能满足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社会经济建设实际工作的需要。 尤其是理 工科方面的研究生,要培养其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导师要有实践背景,具有分析、解决工 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必然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单一的导师制向多样化的模式转变。 二、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1.从导师方面来看 要完善导师制,就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教育,而一流的教育 取决于一流的师资,即要培养素质优、层次高、业务精、结构好的导师队伍,只有造就优秀 的研究生导师才能培养出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