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篇两年前就被曝涉嫌抄袭的论文,吉林大学尚未公开处理情况。近日,澎湃新闻就此致电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答复称,外界看不到处理结果并不代表未处理,涉事硕士毕业生已被撤销学位,其导师停招一年,并且扣除了导师一年的研究生津贴,“这属于比较严厉的处理”。(7月26日 澎湃新闻网)
2016年6月1日,媒体曝光了吉林大学2004届硕士毕业生路良魁毕业论文抄袭。两年过去了,吉林大学并没有就此做出通报,公众无法获知处理结果。当媒体追问此事时,吉林大学回应,未公开不代表未处理。他们已经撤销了路良魁的学位,路良魁的导师也被停招一年,且扣除导师一年的研究生津贴。
吉林大学的处理算不算严厉?局限于信息量不足,还无法公正地评价。不过,他们对处理结果遮遮掩掩、不公布不公开,令人匪夷所思。显然,处理结果如此躲猫猫,只能引发网友无限遐想,产生不良暗示,无益于学术道德的维护,也不能有效地威慑抄袭行为。或许就是因为没有公开处理结果吧,路良魁涉嫌抄袭的那篇论文,记者调查时还能在知网上搜到,署名依然是“路良魁”。
惩戒论文抄袭,不能仅仅撤销学位这样简单,还应把其不光彩的一面展示给公众,甚至将其“抄袭”这一学术污点留存在个人的诚信档案中。将抄袭行为处理结果公布于众,接受大家监督,原本就应是高校惩处论文抄袭的规范流程。但遗憾的是,公众看到的却是遮遮掩掩。既然各高校都喊着要严惩论文抄袭,就要一严到底,别顾及什么颜面,对处理结果也别藏着掖着。如果大学将处罚秘而不公,让大家猜来猜去,徒增“袒护”的流言蜚语,对学校自身有何益处可言?河南 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