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线日上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历史学院420教室举行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本次答辩由西北大学李海波教授任答辩主席,西华师范大学王雪梅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李继武研究员任答辩委员,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讲师李永斌博士任答辩秘书。
三位答辩人分别是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田鹏、黄凯、唐明丽。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及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答辩。
第一位答辩的是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田鹏,他的论文题目为《出入佛老的真实心境——以沈约的个人交往为中心》。论文通过对齐梁之际的文坛领袖沈约的个案研究,以其同佛、道人物的交往为中心来探讨他同佛教、道教的关系。认为沈约之所以能够屹立政坛于不败的地位,一方面是他勤奋苦学,博闻洽览,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与信任。另一方面是沈约投人主之所好,尤其是借用宗教信仰的捷径来靠近当权者,从而不断获得仕途的高进。而沈约其人的真实宗教信仰殊难判断,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对于沈约而言,佛、道教都是为其所用,即在沈约遇到困难之时,佛教的教义也好,道教的符箓法术也罢,都成为沈约排忧解难、谋求新利益的工具。
第二位答辩的是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黄凯,他的论文题目为《台湾一贯道观音信仰研究》。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观音信仰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在观音信仰不断中国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佛教、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三种不论外在表现形态还是内在精神品格都有所不同的观音信仰类型。论文通过对一贯道这一民间宗教历史渊源的梳理,发现从一贯道八祖罗尉群到十五祖王觉一正式创立近代一贯道,再到现在的台湾一贯道,观音信仰一直是其教派内部的重要信仰内容,且信仰形态复杂多变。观音信仰在台湾一贯道中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神灵体系、仪式礼节、道场空间、道统谱系、天书训文和修行生活等几个方面。观音在一贯道中扮演着末世救劫者、儒家伦理捍卫者、女性关怀者和度众楷模等四重较为突出的身份角色。一贯道观音信仰是受佛教与民间信仰双重影响下的产物,观音信仰在一贯道中的形态变化始终是为其教派发展而服务的。
最后一位答辩的是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唐明丽,她的论文题目是《佛珠的构成要素、制作仪轨及宗教功用》。佛教中使用的念珠,一般称为佛珠,不仅是宗教用具,更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珠起源于印度的璎珞缠身的社会习俗,起初具有体现佛菩萨的尊贵和庄严法身的用途。在佛教传入中土后,佛珠也随之传入,但形制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论文立足于文献典籍从主体的不同分为以人为主体和以超人间力量为主体两个方向分析、归纳佛珠的宗教功用。以人为主体,归纳佛珠有计数、收摄身心帮助修行、积福除障、信仰者身份象征及精神调节五大功能;以佛菩萨为主体,有作为庄严礼佛供养物、超人间力量载体和人与佛菩萨之间的链接三种功用。除此之外,佛珠也是财富的象征、文化的载体,其装饰性体现着使用者的审美情趣与人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其自然属性还对人体具有有益功效。这些使佛珠极具收藏与赏玩价值,得以更快速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引导。
答辩委员会对三位研究生的论文分别做出了整体评价,提出了修改意见,并提问了相关问题后,三位答辩学生分别回答了各位答辩委员会成员的提问并汇报了进一步完善论文的计划。最后,经答辩委员会讨论,一致同意通过三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硕士学位,其中黄凯的论文被评为优秀。
答辩会最后的环节中,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分别就三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及在校期间学习情况作了总结,并对即将取得学位的三位毕业生给予了衷心的祝福与殷切的期望。三位学生也向导师李利安教授三年的培育之恩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文: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