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方面的论文

作者:  时间:2020-02-13  热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医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临床检验师满足患者疾病额诊疗需求,给临床医生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这对患者的早日康复至关重要。以下是医学检验方面的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探讨其在糖尿病足背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200例正常就诊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血管形态、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管腔内径狭窄情况及是否闭塞,并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结果糖尿病组单纯IMT增厚、低回声或强回声斑块、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足背动脉能在早期发现足背动脉病变,反映足背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糖尿病足背动脉病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糖尿病(DM)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而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常侵犯中小动脉,且下肢动脉中又以足背动脉发病多见[1]。足背动脉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出现患侧肢端缺血、缺氧导致出现糖尿病足,严重者甚至致残或导致患者死亡[2],但目前临床上往往难以早期诊断足背动脉病变[3]。本研究中,通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很好地显示足背动脉的病变情况,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在本院超声科就诊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男94例,女106例,

  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5±2)岁,病程5~27年。选取同期200例正常就诊者作为对照组,男90例,女110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64±2)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方法两组均进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使用迈瑞DC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2.0MHz。受检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根据血管深度调节增益,聚焦,使图像清晰,取样容积置于血管中央,声束与血流夹角60°,先用二维超声观察管壁情况,管腔内径,血管壁IMT,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位置、形态及回声特点、管腔有无狭窄或闭塞,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腔血流充盈情况,最后用频谱多普勒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

  1.3判断标准非病变动脉管壁光滑,IMT1.2imt=1.2mm,形成强回声或等回声斑块,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变化,管腔闭塞时管腔内无血流信号(狭窄程度50%~99%,闭塞为管腔内无流血)。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下肢足背动脉病变患者超声表现均为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毛糙,管壁可见低回声或强回声斑块附着,斑块处血流充盈缺损,管腔呈不规则性狭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血流束细窄,狭窄处收缩期流速增快,闭塞段未见血流信号显示。脉冲多普勒(PW)显示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加,狭窄远端血流速度减慢,闭塞段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频谱不能引出。闭塞远端血流单一暗淡,血流速度减慢,呈单相低速小慢波频谱。本次糖尿病组单纯IMT增厚、低回声或强回声斑块、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糖尿病的高血糖症状可造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下肢膝以下远段小血管更易受累,直接影响足部血液供给,导致缺血坏疽的发生。糖尿病周围血管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内膜纤维增生,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肢端缺血、缺氧,导致趾缺血性坏疽或坏死[4]。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基化终产物沉积而引起的一系列链式反应,其发生较早、进展较快、病情较严重[5]。近年来,随着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不断更新发展,新的软件技术开发应用,超声显示分辨率越来越高,血流信号敏感度越来越好,对细小血管的病变显示更为准确[6]。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与频谱分析可早期诊断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程度,通过对血管血流参数测量、血流频谱形态分析,可以发现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下肢动脉供血提供可靠的相关信息及诊断依据[7]。近年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足背动脉病变的准确性受到关注。本研究中,通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清楚地显示足背动脉的病变情况,主要表现为足背动脉内膜增厚、毛糙,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或强回声斑块形成,管腔可呈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或闭塞。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以很好地显示血管内血流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研究中检测了糖尿病组患者和对照组足背动脉的收缩期及舒张期血流速度,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足背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可增快或减低,也可在正常范围内,不呈现一定规律,原因主要为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病变严重时,管腔呈弥漫性狭窄,或近乎闭塞,这样造成管腔内血流显著减少,导致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如果足背动脉病变引起管腔呈节段性狭窄,则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增快。本研究中,相对于对照组,糖尿病组足背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普遍减低,原因主要是糖尿病组患者足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较早、进展较快、程度较重,导致动脉弹性降低、顺应性降低。本研究可见,相对于对照组,糖尿病组患者足背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发生率增高,主要原因为足背动脉属于下肢远端的小动脉,管腔细小,血流速度较慢,更容易导致斑块的形成,斑块可导致管腔狭窄和闭塞,进而引起足部缺血,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趾坏疽的重要原因之一。与相关报道研究结果[8]相同,糖尿病下肢远端动脉如足背动脉由于管径小、血流速度慢,狭窄闭塞发生率比N动脉、股动脉高。

  血管造影虽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金标准”[9],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价格昂贵,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Elgzyri等[10]报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足背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优于动脉造影。

  综上所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伤性、简单易行的检查手段,能准确观察糖尿病患者动脉管壁的病变情况、管腔的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早期诊断足背动脉的病变情况,对糖尿病足的早期防范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郑敏,李春梅,贾冬林.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超声检查对预防下肢坏疽发生的意义.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852.

  [3]刘晓蓉,蔡传元,黄冬梅,等.前列地尔联合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观察.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3):232-234.

  【摘要】“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结论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1 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1 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2],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4.2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学潮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1]谭红军.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4):1-5.

  [2]仝人斌,陶启敏.自动化免疫分析的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329-331.

  [3]康红.对现代医学检验人材培养与定位的几点思考———兼论检验医学基地教学人才构架建设[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2,3:14-15.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