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灭绝”论文作者:长江很多鱼都要灭绝了

作者:  时间:2020-01-31  热度:

  “我嗓子都哑了,已经说不出线日晚上,危起伟在电话里告诉新京报记者。近三天来,他已经记不清接受了多少家媒体的采访。

  危起伟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内知名的鱼类保护生物学专家,对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物种保护技术开展过系统研究,推动建立了中国珍稀水生动物的宏观政策和保护技术体系。

  1月2日,他于去年12月2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在线发表的一篇名为《白鲟的灭绝给长江生物保护留下了什么教训》的论文引发公众关注。论文中称,中国长江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预计在2005年-2010年时已灭绝。

  被称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迎来舆论前所未有的关注,有网友表示,“第一次听说,就已经灭绝了。”截至1月4日,“长江白鲟的最后踪迹”话题仍占据某社交平台的热搜榜,相关信息阅读次数近四千万。

  长江白鲟是中国长江的一种特有鱼类,有着梭形的躯体,虽然名为“白”鲟,但只有腹部是白色,头部、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其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吻部则占头部的近五分之三,突出如剑。

  成年长江白鲟个体最重可达500公斤,体长能达7米,在长江渔谚中被称为“万斤象”。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记载,南京曾有人捕获过7米长的长江白鲟,是世界淡水鱼类体长的最高纪录。

  从化石记录上看,长江白鲟比被称为“活化石”的中华鲟还要古老。危起伟介绍,历史上,长江白鲟曾分布于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沿海地区,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通常只能在长江及其河口发现。不过,当时长江白鲟仍可算是长江常见鱼类,上世纪70年代,每年可从长江捕获25吨长江白鲟。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碎化,长江白鲟数量急剧下降。” 危起伟在上述论文中写到,随着数量急剧下滑, 自1989年以来,长江白鲟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长江白鲟被列为“极危”。

  据了解,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分为9级,“极危”代表的濒危程度仅次于“野外灭绝”和“灭绝”。

  1月3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通过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

  新京报:你在论文中表示: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请问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危起伟:这是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模型主要依据我们收集的几方面数据,一是过往文献;二是我们记录了白鲟近几十年的捕捞记录,其中包含捕捞地点、生物学信息(比如体重、年龄)等内容,模型主要也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计算。此外,物种是一种生命体,有种群,有分布地点,会形成野外监测结果,基于1981年-2003年的210例目击报告,我们估计,白鲟的灭绝时间是2005年至2010年。

  危起伟:长江白鲟一直没有人工养殖成功的案例。以前由于技术、硬件条件不足,人工养殖的长江白鲟最长只存活了29天,后来各方面条件具备了,我们却再没有捕获过活体长江白鲟。如果更早一点、更有远见地把长江白鲟救护池修好,等捕获到长江白鲟以后再把它养起来,那长江白鲟或许还有希望。现在我们还是做了很多技术储备的,只要还能发现活体长江白鲟,就有一线希望。

  当时这尾长江白鲟因为被误捕,又在渔民的船上被搬来搬去,已经伤得很严重,腹部全都充血了,头部和尾部有明显伤痕。我们对它进行了消毒和伤口缝合,然后把它就近安置到了一个网箱养鱼船上。养了一天后,长江白鲟伤势好转,我们决定将它放流,并在它身上安装了超声波追踪设备。我们本来想对它进行持续追踪监测,但后来由于追踪船触礁损坏,最终失去了信号。此后,国内再也没有长江白鲟的目击报告。

  危起伟:首先,一些物种不要等它已经功能性灭绝了再去保护,那就来不及了。鱼群对于多种人类威胁的反应是滞后的。研究表明,对于长江白鲟的关键救援时刻是1993年(功能性灭绝的年份)之前,或者至少在2005年(估计灭绝的年份)之前。但所有的实质救援工作,包括在历史产卵地的水底传音和试捕,对于人工雌核发育技术的研究等,都是2006年之后进行的,那时已经太迟了。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