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总结了汉代以前人们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本书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将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把外感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类型,并全面论述其病变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全书运用贯穿了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体现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利)、补)。对证象与治则的论述共397条,处方113个,用药170余种。提出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并开辟了热病学(传染病学)的道路,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条理完整的医疗体系。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经典专著,被后世推崇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不仅为诊疗外感疾病提供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辦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对后世许多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如明清时代的“温病学说”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即使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仍然发挥着其作用。该书最早描述胆道蛔虫病及其治法,其中乌梅汤是驱除胆道蛔虫的世界最早有效方剂。
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传染病,证明《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麻杏石甘汤对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白虎汤对乙型脑炎,确有显著疗效。又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证明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急性阑尾炎等等,均有确实效果。
《伤寒论》不仅指导着我国医学家的临床治疗,而且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特别是在日本,它被长期作为指导临床的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