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中科院湘籍院士邵明安读后赞曰:“该书用功甚深,实为难得!”全国人大代表欧阳赏莲评价该书:“立论公允,不隐恶扬善。”国家博物馆书法博士王高升说:“书画一章,既写出了书画的纯度,又烙下了历史的厚度。”
“湘西草堂是我们世代相守的精神家园,《文化蒸阳》丛书则教会我们铭记这片热土的来生今世……在交流学习中,我们之间的友情不断加深、醇化。”三位作者共同表示。
三位作者谭庆辉、王光宇、凌亚平均系衡阳本土人,都是“70后”,且属同学关系。谭庆辉,在衡阳县第三中学任教历史;王光宇,也是历史教师,现就职于衡阳县第六中学;凌亚平,在衡阳县纪委工作。为写作该书,他们不是在探访衡阳县的文化遗址,就是在寻访名人故居或是查阅文献,补乡土文化的课。十余年间,三人笔耕不辍,两鬓染霜,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
“十余年来,让我们一直坚持创作的动力源泉就在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为本土文化留根,为乡土过往存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谭庆辉表示,他们希望以此为本土文化研究尽绵薄之力,希望更多人来关注、研究、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王光宇说,如果从撰写硕士毕业论文《试论彭玉麟的国防思想及其实践》算起,历时12年才成书。“这十余年的写作断断续续,并非连续写作十年,写作过程非常艰辛,我们要克服非常多困难。”他说,一方面,资料欠丰富,无法查阅清史档案等重要文献;另一方面,自身的知识储备、思维视野、学术功底、文字驾驭能力等均存在不足。此外,由于该书是三人合著,所以还必须在行文风格与思维视角上尽量保持一致,以淡化接榫的印痕,使整书浑然一体。
凌亚平认为,该书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角度的切入,将彭玉麟置于近代中国的主题之一,即“近代化”视角下加以考察,这样有利于更客观真实地再现彭玉麟;二是整体考察,这是第一部关于湘军将领彭玉麟的综合性研究论著,将彭玉麟作整体考察,避免了对彭玉麟研究的单向化和碎片化;三是拓展了研究深度,以往学界对彭玉麟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且多集中于军政领域,对其文学、经济、书画、教育、家训等诸多方面罕见涉及,或语焉不详,该书则对彭玉麟的文学、经济、书画、教育、家训等方面加以系统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