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爱国情奋斗者】张怀群:60部作品诠释爱国情赤子心

作者:  时间:2019-09-19  热度:

  原标题:【70年70人·爱国情奋斗者】张怀群:60部作品诠释爱国情赤子心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华道教文化研究学院教授张怀群,1979年至今共出版著作60部1400万字,其中有关西王母祖祠圣地、大云寺佛祖舍利供养圣地、泾河百里石窟长廊、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等文化遗产类论著和文学作品21部,编注集16部。四十年来,张怀群用60部著作诠释了浓浓的爱国情赤子心。

  记者采访张怀群的当天,他依然冒着33度的高温奔走在为泾川文化发展出力献策的路上。在吴焕先烈士纪念馆,张怀群现场对馆内布展等工作进行指导,接着又深入汭丰镇,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进行研究考证。

  张怀群从1979年发表第一首诗开始,到现在共出版了60本书,他的所有文章都上了互联网进入了媒体。近年来,各级媒体在我县采访当中,都不同程度引用了张怀群的文化成果。同时,张怀群的作品进入了全县文化旅游规划,当着导游词被导游介绍宣传。

  作家张怀群:泾川县多次召开国际海内外会议,专家们的学术研讨,还是引用的我和咱们泾川人研究的一些成果和结论。

  张主席您好,您作为文化学者、作家,也是泾川文化的引领者和见证者,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泾川文化的发展历程,请您给我们谈谈泾川文化的发展过程。

  泾川文化发展经过了70年、40年、10年、5年这几个时期,最大的突破在最近10年、5年之间。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仅是群众文化,设施和活动是空前的,主要是把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转化成了旅游产业和产品,这应该是最大的成就。第二就是做文化的基本功,要想喝一杯水就要挑一缸水。全唐诗摞起来有一人高,我把它一页一页翻完了,翻完之后找到了一首诗,叫《回中》,说“吾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就说汉武帝多少次来泾川朝拜西王母,回中在哪里,古今都很有争议,找不到这个地方,这首诗说回中就在泾州,这一首诗的重要性在于我们找到了唐代的西王母史料。文化,如果不挖掘、不记录,就什么都没有。如果挖掘、记录它就会越来越多。泾川的文化遗产有60万年、五万年、五千年、三千年、70年这些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的经典文化元素、文化遗产基本上找到了大纲,有的找到了元素,也都做了记录,这是一件可喜的事,这些要是传给未来,这是一笔无价的、可持续的财富。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就说你出了60本书,你一生哪怕出200本书,有用没用,如果没有用,那仅仅是个人爱好,我的这60本书,1400万字,我自己也在研究我自己,我认为它可以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能转化2000多个,如果每月用2个,能用100年,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它变成产业,变成产品之后就不仅仅是传承了文化,它能就业、能扶贫,能创造无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智能化这个时代来临之后,一切都要面临更新和换代、产业和产品,但是文化越古老越有价值,它真正是可持续的,所以说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可持续的,这是文化特别的特色和生命。我的成果中最重要的,第一是西王母五论,我一直以为王母宫是烧香的地方,是民间信仰,但是把所有史料拿出来经过分类的方法研究出来发现,西王母是人类,这是第一位,第二个是神话,第三个是道教,第四个是民俗,第五个是文学艺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