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学术,我们可以说它具有严谨性、规范性、精准性等等,但是学术并非枯燥、无趣的,近些年,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开始渐渐扭转认知,让书中的学术世界呈现出不一样的绚烂色彩,也让学术与大众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
以前,一提起“某某学”,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闪现厚厚的砖头样的书,里面密密麻麻排满了字,很难看懂,更谈不上有趣。看这些书的人往往穿着研究室的工作服,戴着厚厚的“瓶子底”,头从书本上抬起时会有几秒钟的愣怔,恍如隔世。
与以往的刻板印象不同,如今许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并非为了从事某种事业而去阅读学术书籍,他们往往为了兴趣甚至单纯为了系统了解某种知识就会去研读某种学术理论。相对的,如今的学术书籍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艰深难懂,它们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越来越“大众化”,甚至显得趣味盎然,让人在掌握一门理论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提到哲学,没接触过的人觉得很深奥,读过苏格拉底、康德等“大家”著作的人觉得更深奥,很多人叫苦“字全都认识,连在一起就是看不懂”,但是如今,你可以在书店里轻松找到不少有趣的哲学书,读了它们你会感到,原来哲学这么有用,而且这么好用。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号称“史上最严谨又最不严肃的哲学史”,全书近56万字,读起来虽烧脑却有趣,就像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文风。作者总是从现在实用的角度去理解,有助于读者兴致盎然地读下去,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而且读了这本书,你真的觉得西方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哲学家离我们更近了,他们也有很多八卦轶事,他们都是有趣的怪人。
《哲学的故事》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自问世以来,畅销不衰。在生活中,这些哲学故事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可以优化人的思维方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得人能够不断超越自己。
有不少学科都是从古典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美学就是其中之一。不少人觉得美学就是教你如何提高审美,如何欣赏美。如果你只是抱着这个目的,那么其实可以不必涉猎美学著作,只要找几本艺术史、美术史著作研读一下就好,比如老少皆宜的《希利尔讲艺术史》,或者《剑桥艺术史》《疯狂艺术史》等。因为真正的西方经典美学专著读完了很可能你依然不知道“什么是美”。
不过如今研究美学是阅读时尚圈的一种风尚,相应的一些好读又有趣的美学著作也被挖掘出来。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被称为中国美学的三大神书。虽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形式上承袭了中国古老的词话传统,但是在内容上,他实现了从中国古典诗词解析向现代中国美学的转折。宗白华是中国美学在二十世纪的代表之一,也是真正能融贯中西的美学家。这本《美学散步》畅销了三十多年,其飞扬灵动的文笔令人惊叹,却只有极少数人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学精义和智慧。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也可以当做美学入门级的闲书,此外还有《美学三书》《美学四讲》《华夏美学》,那些文采斐然、充满激情的文字,让人读了激动不已。
《心理学与生活》几乎是所有读过和喜欢心理学的人都强力推荐的一本书,很多网友大呼自己就是“因为这本书才掉进心理学大坑”的,可见这本书魅力之大。
这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使用的教材,也是被美国许多大学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到目前为止已经更新到19版,每一版都会新增不少最新的研究理论,因为心理学这本学科在近半个世纪一直在突飞猛进。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浅显易懂”——浅显到只要你具有高中英语水平,去阅读英文原版也基本无障碍。
另一大特点就是“实用”,在它的第一篇就讲解了心理学对每个人的作用:“当你早上睁开眼的一瞬间,你可能会回忆,昨晚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认知神经科学会告诉你这一切。当你早起锻炼,你可能会判断,今天的天气是否适合运动?适合哪类运动?健康心理学会帮你做选择。当你去上班,见到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决策,依据的可能是行为经济学,也可能是社会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不少读过的人都把它当成了日常使用的工具书,自己或者亲友心态上、行为上、情绪上遇到些小问题,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实用的理论或者解决办法。
提到社会科学,如今最受瞩目的作者莫过于尤瓦尔·赫拉利了,他相继出版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预测未来世界将要面临的挑战,让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对自我、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
《大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源工业革命:全球能源互联网简史》《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反思》,这几本书都被列在《人民日报》开年推出的全新书单中,看名字似乎都是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但其实内容并不高深莫测,而是深入浅出、尽量让人一读就明白,这些书讲的都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当今社会发展规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时代,抓住机遇。
看过“一本好书”这档综艺节目的读者,应该都对《万历十五年》印象深刻,许多人是因为王劲松的精彩演绎而去找来原著读的,一读之下怕是手不释卷了。其实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被人称为“史学界的琼瑶”,其实就是说他的文字功底厚,但表达方式很吸引人。他独创的以“大历史”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历史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盛极一时,从他的笔下,真的可以让你把视野放宽,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一桩历史事件,真的可以置于比较开阔的历史视野中进行解读,看待。他的作品还有《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等,也都很好看。
当然,《明朝那些事儿》也被人们当做了解明朝历史的推荐书目,它的特点除了有趣、好读,而且跟时代联系紧密,让人读的时候没有距离感,尤为吸引人的是,通过这套书,你真的可以很轻松地了解煌煌三百年明史,了解明朝历史上发生的所有重要事件,还不觉得累。
去年有一部文艺范的电影——《无问西东》备受关注,尽管对于影片的表现形式存在诸多争议,但是无论如何,影片中那些振聋发聩的姓名:王国维、陈寅恪、梅贻琦、吴岭澜、冯友兰……是那个时代学人的缩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在战争年代颠沛流离中对信念和学术的坚守,令人感喟。有一套书,所表现的年代、主题与之类似,叫《南渡北归》,全书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曲,讲述了日本侵华后,在离乱中,中国最后一批大师们的命运纠葛。作者极具考证精神,注释里的考献很有意思。
《新全球史》跳出高中历史的框框,给予我们看待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视角。从全球的角度看待西方与东方的关系,而不是以西方中心论的论点来看待历史事件,最主要的是,这套书非常的好读,翻译的非常通俗易懂,
有一些科学理论著作写的跟科幻小说一样,比如《黑洞与时间弯曲》,是美国物理学教授基普·S·索恩写的,讲的是我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革命及其重要结果。这本书本身还是一个迷人的故事,作者曾亲历过为认识黑洞所做的奋斗和成功。
原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鲁道夫·基彭哈恩所著的《千亿个太阳——恒星的诞生、演变和衰亡》也是一本十分浅近的天文学科普读物,据说有初中以上学历就能轻松读懂。
目前这两本书被收在一个科普系列丛书里,名叫“第一推动丛书”,收录了不少翻译的外国科普作品,作者大多是外国科学家,很适合有兴趣的中学生或者成年人阅读,对于了解国外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很有帮助,如果你并不是想要走进研究所搞科研,只是对科学成果很感兴趣,那么这些书完全可以满足你。
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有关生命科学、医学、遗传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对于以前复杂难懂的原理、公式、病例,如今不少这类书籍都写得饱含人文色彩,生动又形象,激发了人们旺盛的求知欲,悉达多·穆克吉所著《众病之王》就是这样一部描写人类抗癌、防癌历史的著作。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两本书曾获深圳读书节2017“年度十大好书”,并且至今依旧畅销,作为国内原创科普读物的代表,深入浅出地讲解最热门最受人关注的科普话题。前者将国际上最前沿的抗癌知识,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分享给读者,以帮助受癌症困扰的患者或家属在抗癌过程中少走弯路为出发点,为大家带来最佳的解决方案。后者则是一本用小说手法细致讲解生物学热门进展的科普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