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学术著作评价之误区

作者:  时间:2018-12-24  热度:

  判定一部学术著作水平高低、质量优劣,不能只看其社会评价高不高、市场反应热不热、发行数量多不多,关键是要看这部学术著作真正在本学科的学术价值高不高,是否在某一学术问题上具有突破意义,是否能够带动学科发展,是否有效呼应回答了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

  关键词:职称评审;学术著作评价;出版;学科;归类;学术论文;社会评价;同行评价;分类;期刊

  学术著作的根本载体是出版社,因此,学术著作评价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出版社这一重要因子。现实中,除了极少数学术性强的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之外,很多出版社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指标,只要作者愿意出资、符合基本学术要求就可以出版,而学术著作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值得出版、是否产生学术效益,倒成为了次要问题。因此,在评价学术著作时,学界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三种以出版社级别来评价学术著作的方式:第一种是以出版社的归属来评价,即大致以中央和北京的出版社归类为第一级、省级的人民社归类为第二级,其他归类为第三级;第二种是以出版社获得的荣誉来评价,例如将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归类为国家级,其他归类为一般;第三种是将在全国学界享有一定声誉的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归类为国家级,其他归类为一般。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没有完全建立科学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之前,第三种是相对具有专业性的评价方式。但此种方式仍有不完善之处:一是这些出版社虽然坚持学术导向,但相对于庞大的学术著作出版需求而言,处于严重的“僧多粥少”状态,有时甚至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二是一些专业性强的小规模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在本学科内其实具有较高地位和专业影响,但因“级别”限制而被排除在外。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就要建立专业化和高品质的学术出版社分类机制。建立这一机制也需要三个基本要素的确立:一是确立一批大中小型学术出版社,对其定位进行明确界定,在经费、选题支持上进行重点扶持,确保其学术性;二是对学术出版社进行分类指导,确定其学科分类和专业重点,确保其专业性;三是对学术出版社的出版著作建立评审制度,由业内专业研究者组成评审委员会,确保其品质性。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