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似桃花放蕊,身如弱柳迎风,眉似春山带雨,眼如秋水含情,眉蹙目转,满室生辉。” 爱美之心,自古而来就从未断绝过。在现代,各种高端护肤品层出不穷,功效不一,辅助各种医美手段,实现逆龄生长似乎并不是问题。那么,在不能打玻尿酸、开美颜相机磨皮的古代,古人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皮肤,做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呢?
其实,仔细研究古代的医学论著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护肤养颜,美发美体的药方药膳。杨贵妃、西施,到权倾一时的吕后、武则天、慈禧,再到各种宫廷秘方,个个都是著名的“美容达人”。护肤不仅是个“面子工程”,更是内外兼修的重大医学课题。
我们知道,护肤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面部的清洁工作。而在古代,显然也非常重视脸部的清洁工作,甚至独创一系列的清洁方法。《礼记·内则》中就曾提到: 面垢,面垢,燂潘请靧。翻译 过来,就是燂,温也;潘,淅米汁;靧,洗面。就是说,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用文人的淘米水洗脸了。淘米水中碱性的成分跟皮肤油脂反应产生皂基,从而达到清洁的效果。
其实,比较靠谱的来说,古时候最实用的洁面护肤产品其实是“胰子”,用皂荚、猪胰子和天然碱混合制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肥皂。《金瓶梅》里,就曾记载了西门庆家使用的一种肥皂——“茉莉花肥皂”,就是用捣碎的茉莉花或者茉莉花露调配制成的。
清洁之后的第二个步骤就是润肤了,早期的护肤程序中还没有出现爽肤水,一般在洁面后女子都是直接涂面脂。
汉朝时期就开始使用面脂了,现今所知的最早的面脂配方当属《齐民要术》中的“合面脂法”了,那时的面脂是用牛髓制成。发展到唐代时期,面脂的种类就比较多了,除了单纯的动物油脂制成的面脂之外,还有很多称为“面药”的护肤品,通常就是在面脂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有益皮肤的药材。
比如武则天常用的一款“常敷面脂”,就是在猪油之中加入细辛、玉竹、黄芪、白附子、山药、辛夷、川芎、白芷等药材,活络驱风,美白去皱。
古代护肤中,也曾有过杨贵妃的记载,《开元天宝遗事》中杨贵妃每到夏季穿着单薄,汗水“红腻而多香”,显然就是她擦的护肤粉中掺有胭脂,因此才会有芳香的“红汗”。
提起护肤,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做面膜。美妆达人范冰冰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上说一年要用掉700贴面膜,平均下来就是一天需要做两次。面膜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给皮肤补充营养,大概最早在南北朝,很多美容达人就开始发现这一道理了。据传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就常用蛋清敷面,因而“白面如玉,光润照人”。
就连慈禧太后也相当重视对面部的保养,传说中年时期慈禧的脸部粗糙发黄,于是急召御医诊治,御医李德昌和王永隆经过反复论证,拟出一个绝世妙方——玉容散。选用了白芷、白茯苓、白牵牛等祛斑增白的药物,配合绿豆粉和甘松,可以驱风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每次取用时用蛋清调和,干后用水洗去。
中医认为,内调外养才是保持容颜的最好方式。因此想要美容的效果持久,最重要的不是舍本逐末的去追求外敷外涂,而要“养于内,美于外”,从根本上调理好自己的身体,气血丰沛,才能使容颜光彩照人。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在这种风气之下,修心养生之道快速普及下移,佛以修心,道以延寿。男子炙钵炼丹,女子化胶美容,一时间,竞成风尚。从此以后,胶,作为一种名贵滋补品,开始了一个药、健并行的崭新时代。
此诗就是形容杨贵妃即使卸了妆也还是很漂亮,皮肤细腻得连水滴都落不住,这全都是因她服用了阿胶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