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床检验论文范文参考临床常用蛋白类检验项目检测方法可比性与参考物质互通性研究
研究常用蛋白类检验项目主要检验方法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为我国相关检验项目标准化和实验室检测的有效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常用蛋白类检验项目可能参考物质的互通性,为我国相关检验项目室间质评计划标准化计划等遴选可能的参考物质.
蛋白类检验项目不同检验方法结果可比性依检验项目而异,部分检验项目主要检验方法结果无明显差异,部分项目检验方法存在明显校准偏倚,另有部分项目检验方法存在特异性问题;不同类型参考物质表现不同互通性,新鲜冰冻混合人血清对各检验项目和各检验方法表现良好互通性.各种制备物和动物血清在不同程度上缺乏互通性.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宜参考物质,建立适宜检验质量监测和改进机制,将是蛋白类检验项目标准化下一步工作任务.
第二篇临床检验论文样文武汉市儿童龋病监测及防龋措施评估的相关临床研究
本课题以武汉地区五所小学二年级学龄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人群乳牙患龋情况,龋病流行趋势,龋病转归,以及新生恒牙的预防措施的评估进行研究,为龋病防治以及防龋措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武汉地区二年级学龄儿童乳牙龋病流行趋势4年纵向观察和患龋乳牙3.5年转归的临床前瞻性观察的报告;第二部分是新生恒牙窝沟封闭评价方法的比较,包括使用临床检查,标准口内照以及石膏模型,对其评估窝沟封闭效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进行比较和验证.
课题的第一部分由两个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组成,龋病流行趋势,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显示了不太一致的变化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稳步降低的患龋率,然而,在次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目前已经有许多针对调查学龄儿童患龋率的研究,在不同国家,城市,社区范围内都有展开.而我国儿童面临的最大口腔护理特点是,乳牙龋齿患病率相对较高.并且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稳步增长,幽国民消费能力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监测龋齿的患病率和发病情况一定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儿童群体中.这一部分的第一个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是时滞序列设计,研究在两个世代群体的儿童乳牙列四年间患龋率和患龋情况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全国口腔健康调查的数据也显示了绝大多数乳牙龋齿未得到治疗由于口腔健康护力意识仍然比较落后,在儿童中定期检查牙齿仍然比较少见.本课题的第二部分是首次进行前瞻性临床随访,研究儿童患龋乳牙的转归过程,随访时间为3.5年.
窝沟封闭已被证明能够有效预防窝沟点隙处龋损的发生,专业人员应定期评估封闭剂的完整性和保存状况,以确保该措施防龋的有效性.2008年对武汉五所小学的二年级学龄儿童(患龋高风险)窝沟封闭预防龋病的临床课题,关于该课题两年的龋损预防效果已发表于相关论文上.该结果基于直视下的临床检查的方法.然而,由于临床检查以下的缺点,在长期的跟踪评估中,不可能重复,可能会引起较大的系统误差.但与直视下的临床检查法相比,间接的方法,如评估标准口内照片,X线片和样本的模型可减少这种系统误差因为这些间接的方法,允许同一检查时间的所有的样本,或者某一样本的不同的时间的状态在标准同一条件下被评估,同时不受检查者地域的限制.正因为间接评估方法有以上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口腔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中.此外,还有可能增加临床工作者的效率,从而腾出资源,以改善现有的口腔护理状况,减少口腔健康资源的不平等.Golkari和Edelstein等使用标准口内照的方法对龋损和牙釉质发育缺陷的检出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方法可靠性非常高.而评估样本模型的方法被认为在对磨耗相对较多的窝沟封闭剂的评估上更为敏感.然而,很少有研究同时比较和验证临床检查,标准口内照和样本模型的方法来评估窝沟封闭剂的保存状况以及继发龋损的检出能力.因此,在本课题的第二部分,就针对以上口的试图探寻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评估封闭剂保存状况的最合适的方法.
第一部分武汉地区二年级学龄儿童龋病监测及患龋乳牙转归的临床前瞻性观察研究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一研究假设,武汉地区二年级学龄儿童乳牙龋均,患龋率在4年内有所增加.菌斑软垢检出率提高.方法采用时滞序列的研究设计,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对武汉地区5所小学二年级学龄儿童,采用ART龋齿检验标准和Greene&,Vermillion的简化口腔卫生指数中的菌斑软垢计分方法进行龋病和菌斑软垢的临床检查.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2007年991名儿童,2011年的1114名儿童受检.乳才患龋率有所下降d3水平2007年68.3,2011年为67.2;d2水平上2007年78.5,2001年为71(p<,0.001).d3mft龋失补均在2007年为2.8,2011年为3.1(P等于0.09),d3mfs龋失补面均在2007年为5.0,2011年为7.3(,<,0.001).d3t龋均比有所下降从2007年75到2011年68,而充填率有所提高,从2007年的21增加到2011年的26.研究假说不被接受.菌斑软垢检查结果显示,高计分(口腔卫生较差)的儿童的比率在2011年为21.8,这个结果比2007年为5.7有了大幅的增加.结论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武汉市二年级学龄儿童在2007年和2011年的乳牙患龋情况有所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患龋计分在牙面水平较高,菌斑软垢检出率增加,监测患龋率仍然是十分必要,类似研究应在比本研究人群更年幼的儿童中.卫生和教育部门应合作制定方案,旨在确保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
研究二武汉地区二年级学龄儿童患龋乳牙转归临床前瞻性观察研究
目的本研究是对武汉地区二年级学龄儿童患龋乳牙3.5年转归随访结果的报告.方法作为相关窝沟封闭临床研究的对象,选择武汉地区五所小学高危龋病因素的儿童,对患龋乳牙病转归,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患龋儿童及家长被告知应前往医院就医治疗患龋乳牙,对于随访6个月后仍然未得到治疗的患龋乳牙开始进行监测,记录儿童自我报告及随访检查结果,包括转归及症状(因龋导致的牙疼,脓肿或瘘管),间隔为每6个月,持续到该患牙自然脱落或者因龋拔除.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随访共有来自于305名儿童(年均7.69.3岁)的1012未治疗的患龋乳牙,随访3.5年后共计92.9的患龋乳牙仍未进行治疗,7.1的患龋乳牙在随访某阶段被充填修复.98.5的充填乳牙以及95.5的未治疗乳牙,自然脱落.93.9的充填乳牙和81.5未治疗乳牙无任何症状脱落.牙疼是出现率最高的症状.充填乳牙生存时间比未治疗乳牙生存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1.99±,0.07和1.68±,0.03年(P等于0.002).结论大部分随访患龋乳牙无症状自然脱落.
第二部分武汉地区二年级学龄儿童恒牙窝沟封闭临床评估方法的研究
研究三使用临床检查与石膏模型两种方法评估新生恒牙窝沟封闭两年保存效果
目的比较采用临床检查和石膏模型两种方法评估不同窝沟封闭材料两年保存效果.方法分别采用临床检查和石膏模型评估武汉地区307名二年级学龄儿童新生恒牙窝沟封闭后的材料保存状况.评估时间为窝沟封闭进行后第0.5,1.2年采用Kappa致性检验评估两种方法检出结果的一致性.评估封闭材料保存率采用传统和改良两种评价标准.KaplanMeier生存法统计封闭材料的累积保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种方法评估累积保存率结果(曲线;两种评估方法结果一致性的Kappa系数为0.36(传统评价标准)和0.38(改良评价标准).采用石膏模型评估,可以检出更多的窝沟封闭材料.使用传统评价标准,石膏评估和临床检查得出两年累积保存率(曲线)结果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p等于0.004),使用改良评价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等于0.47).结论采用石膏模型的间接评估方法在窝沟封闭两年后检出了更多的材料.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一研究假设,使用标准口内照比临床检查和石膏模型更能反映窝沟封闭材料保存的线;武汉地区二年级学龄儿童进行窝沟封闭两年后,部分学生进行封闭后的第一恒磨牙通过临床检查,标准口内照评估和石膏模型评估窝沟封闭材料的保存效果.评估封闭材料保存率采用传统和改良两种评估标准.并使用电镜照片的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验证以上不同方法的评估结果.统计临床检查,样本石膏模型评估和标准口内照评估结果的结果一致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并计算各个方法的正确指数Youden index.结果112颗窝沟封闭新生恒牙采用临床检查和标准口内照评估,43颗采用石膏模型进行评估,标准口内照评价的结果最接近金标准,其次为石膏模型,最后为临床检查结果.结论标准口内照是比临床检查,石膏模型更能反映真实窝沟封闭材料保存效果的评价方法.
研究五使用临床检查与标准彩照两种方法评估新生恒牙窝沟封闭四年封闭效果及继发龋损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使用临床检查与标准口内照两种方法评估新生恒牙窝沟封闭四年封闭效果及继发龋损结果的一致性.方法两名检查者分别使用临床检查与标准口内照两种方法评估115颗新生恒牙窝沟封闭四年后材料的保存状况以及封闭牙面的继发龋损.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两种方法检出结果的一致性.评估封闭材料保存率采用传统和改良两种评估标准.结果四年后样本窝沟封闭牙面继发龋损发生率过低,两名检查者使用两种评估方法检出继发龋损的一致性的Kappa系数为0.65(95可信区间0.650.74)和0.70(95可信区间0.620.78)评估窝沟封闭材料保存一致性的Kappa系数为0.71(95可信区间0.640.79)和0.80(95可信区间0.740.87),一位检查者使用标准口内照检出了更多的封闭材料.两名检查者使用标准口内照和临床检查检出样本的窝沟封闭保存率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传统和改良两种评估方法).结论使用临床检查与标准彩照两种方法评估新生恒牙四年窝沟封闭封闭效果以及继发龋损,标准口内照与临床检查的结果一致性较好,前者检出更多的窝沟封闭材料,但对于继发龋损的检出来说,本实验尚不能判断哪种方法更为可靠与准确.
第三篇临床检验论文范文模板健康老年人群ScrALT和PG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参考改变值的研究
探讨健康老年人群与成年人群的生物学特征的差异,为老年人群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中老年人群与成年人群生物化学特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临床实验室要针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差异,建立不同的临床检验项目参考区间.
第三部分基于Scr的eGFR公式适用于健康老年人群的评估以及ALT ULN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
评估基于Scr的eGFR公式在健康老年人群的适用性以及新建立ALT ULN在老年人群HBV和NAFLD诊断效能.
第四部分健康老年人群ScrALT的RCVs研究及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
固定日期采集受试者血清标本,连续采样4次,进行Scr和血清ALT的检测,并根据Fraser RCVs公式计算健康老年人群ScrALT的RCVs和Ⅱ.
第四篇临床检验论文范例基于定量离心分层技术的快速血液检测关键技术与装置研究
目的血液中各类血细胞含量是反映人体健康程度的重要参数.血液流经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其成分变化对于人体机能和组织功能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而机体的病变也会影响血液各组分,因此,对人体血细胞进行分析重大意义.目前临床检验设备主要是基于湿化学方法,其设备普遍存在检验速度慢体积大需大量液体试剂的配合,现场应用受限等问题.本文研究目的是研究一种基于定量离心分层技术(干式化学法)的快速血液检测关键技术及装置,实现定量检测常规血细胞参数,使其适合现场条件急诊情况或基层医疗单位使用.
方法首先,在研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血细胞分析检测方法离心检测相分离的基于血液棕 层定量离心分层技术(QBC)的方法.为离心机设计可快速拆卸的专用离心盘,用来配合干式血液检测毛细管的离心,而在更换离心盘后,该离心机可用于常规的临床检验实验室用途,这样可以做到一机多用.该算法对传统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采用彩色线阵CCD结合自行设计的成像透镜对待测毛细管实现一次成像,大大提高检测精度与速度;其次,在用蓝光激发荧光照射时,使毛细管沿其轴向转动10个位置检测取平均值,减小了由于离心过程中各个界面分层不均带来的影响;最后,通过医学实验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检验分析.
内容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进行了光路及CCD图像采集模块的研究.在光路及CCD图像采集模块中,采用LED冷光源增强了环境适应性;应用彩色线阵CCD不需额外的滤光片,在信号处理电路中采用相关双采样法及视频信号处理专用芯片AD9826,简化了系统的结构;应用CPLD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CCD驱动的时序,简化程序,提高应用性.
(2)对图像采集后的信号处理算法进行了研究.该部分主要是确定各层分层的确切位置,在红光源照射下,确定全血体积标定点及浮子位置;在蓝光源照射下,重点区分中间三层(白细胞和血小板层)的信息.中间三层的边界确定采用红 和绿 相互比照的方法.确定了算法规则及血常规参数的转化.
(3)对系统毛细管进排样检测控制模块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毛细管进排样的机械结构, 处理单元采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减少 电路,进行了进排样精度及检测精度的实验,系统稳定性良好.
(4)在研究的新型检测方法基础上,结合光路技术和电路技术等,构建了基于定量离心分层技术的快速血液检测系统.本文详细叙述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光路检测结构毛细管进排样结构及数据处理算法的实现.
提出了基于干式化学法的快速血细胞检测方法,并在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控制的系统中,结合光路检测技术电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构建了基于定量离心分层技术的快速血液检测系统检验平台;制作完成实验样机一套,通过对大量样本的实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针对基于干式化学法的血液检测系统的毛细管进排样系统,申请发明专利一项.
本系统完全突破了传统的血液检测概念,实现了基于干式化学法的检测,相比湿式检测灵活不需要液体试剂处理过程.本课题实现了现场条件下仪器携行性抗震性好检测结果快速准确的功能.一方面及时准确的检测结果为伤病员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另一方面,系统结构紧凑运营成本低,同样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使用.基于定量离心分层技术的快速血液检测系统性能优良使用方便,运用该系统可实现血细胞HCTHGBRBCPLTMCHCGRANGRANLM和LM9个参数的定量测量,并自校准和报警提示输出存储与打印等功能.在现场血液快速检测和基层急诊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战时状态进行常规血细胞检测不可替代的价值.
2)检测速度快,除去离心时间(5分钟),进样检测时间≯60s,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维护,携行性好,
1)离心检测分离,除去离心的5分钟,每个样本检测时间在60秒内,大大提高检测速度,尤其提高多样本的检测速度(以20样本为例,本系统与QBCAutoread plus和QBC star相比,三者检测时间分别是25分钟45分钟和120分钟),
2)双光源检测毛细管轴向转动,高分辨率的彩色线阵CCD图像传感器一次成像,提高检测精度,
3)冷光源LED功耗低控制简单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广,环境适应性抗震动和抗干扰能力强,
4)采用DSP作为核心控制器,实时快速地实现各种数字信号的处理,软件方面把对两个电机的控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调度,提高了系统的反应速度,
5)检测模块功能独立,结构大大简化,体积小,重量轻,携行性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可集成性,优于国内外的同类产品.
第五篇临床检验论文范文格式食管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和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年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四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90以上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食管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15,手术切除后,2年生存率也不到30.由于食管癌缺少明显的早期症状,并且缺乏明确的肿瘤标志分子,诊断时多为中晚期.因此,ESCC需要更好的诊断监测的方法和更多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新分子靶点,提高ESCC的检出率和诊治水平.
目前,检测肿瘤的方法主要有活组织病理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但是,采集组织学标本创伤大,患者一般较痛苦,难以接受;而影像学检查无法检测到2毫米以下的肿瘤病灶.外周血取材方便,创伤小,是临床上常规检测较为理想的标本来源.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检测手段简便易行快捷,所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CTCs,也称为血液稀有细胞肿瘤微小转移病灶潜伏肿瘤细胞和循环上皮细胞(circulating epithelial cell, CEC)等,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早期事件,有关CTCs的理论已有很长时间.肿瘤转移是一个涉及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是肿瘤细胞播散种植生长的串联放大的瀑布反应.目前肿瘤的发现和诊断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及肿瘤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不能及时发现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由于肿瘤细胞经过血液循环系统转运播散至远端器官并且形成的明显转移灶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CTCs检测能够为肿瘤早期发现及转移复发监测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研究表明,CTCs数量及表型的改变可作为了解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及肿瘤进展的窗口,经过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检测CTCs,为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治疗的疗效评价转移复发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提供必要的信息,然而常规的检测手段很难发现这些细胞.目前,采用何种方法鉴定外周血中的CTCs,以及如何找到更多的CTCs特异性标志物,以提高CTC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首先采用基于免疫磁珠的负性筛选食管癌外周血中CTCs的方法,分析CTCs与食管癌进展的关系.总结了CTCs与食管癌分期肿瘤体积大小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以及患者生存时间等的联系.研究发现,细胞分化程度越差TNM分期越高,外周血CTCs检出数量越多.CTCs水平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外周血CTCs的检出率,有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浸润程度高的高于浸润程度低的,肿瘤分期高的高于肿瘤分期低的,分化程度差的高于分化程度好的.术前CTCs分组(以5为界值)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显著因素,术前CTC≥5组和CTC<,5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078倍;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相比,病人死亡的风险为3.331倍.
同时,追踪了一例ESCC病例,动态监测不同治疗阶段患者外周血中CTCs细胞形态特征及数量变化,结合影像学及血清学标志,探讨其与治疗疗效及肿瘤进展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CTCs对于肿瘤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由于肿瘤异质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会发生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 EMT)及间叶上皮转变(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MET)等过程,细胞的各种标志会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而改变.CTCs脱离原发灶后,在随后的变异中有部分细胞获得了高转移潜能,表现为上皮细胞表型丢失而间叶细胞表型增加.目前,CTCs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分离和富集循环血液中的上皮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美国FDA于2004年批准的CellSearch Procedure,即采用抗上皮细胞标志EpCAMCK8CK18和CK19结合免疫磁珠富集外周血中CTCs.但是,由于大约2030的恶性肿瘤细胞本身不表达上皮标志或是表达水平很低,因而这一筛选方法会造成一部分肿瘤细胞检测不到.利用CTCs物理性质(如细胞大小)进行分离鉴定,也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细胞大小差异很大,存在特异性不高富集效率低的问题.
抗体研究是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及肿瘤检测这一领域的基础和亮点.然而真正批准用于肿瘤检测和治疗的抗体相对较少.其中噬菌体抗体库就是一个筛选获得人源抗体的重要技术平台,也是获得人源抗肿瘤抗体的重要途径.此技术是将抗体多样性可变区基因组装到表达载体内,抗体分子片段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表达到噬菌体颗粒表面,从而得到多样性噬菌体抗体的集合.噬菌体抗体库能将基因型与表型统一于一体,将选择能力与扩增能力偶联起来,在体外模拟体内的抗体生成过程,强大的筛选能力.
本研究探索了通过人源大容量单链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得到与食管癌细胞有结合活性的抗体.不仅对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肿瘤细胞的方法策略进行了探讨,并且在筛选的基础上得到与食管癌细胞系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有助于提高食管癌CTCs的检测效率,并为食管癌诊断和治疗提供候选分子.
概括来讲,本课题以负性筛选CTCs研究为基础,通过外周血CTCs窗口,探讨CTCs数量和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与ESCC危险分级辅助治疗复发和转移的关系;以食管癌细胞为靶,采用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抗食管癌CTCs的特异性单链抗体,为分离富集并鉴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TCs提供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方法和潜在靶标.本研究不仅对食管癌患者实现个体化诊疗重要意义,而且可能为食管癌生物治疗提供新的候选药物.
第一部分本实验选取59例食管癌患者,应用免疫磁珠为基础的负性富集结合免疫荧光抗体鉴定的方法对其外周血CTCs进行检测.首先通过标记抗CD45的Miltineyi纳米磁珠与白细胞结合,通过强磁场时去除白细胞,富集到外周血稀有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抗上皮标志CK81819(),抗白细胞标志CD45()的细胞,细胞核DAPI染色阳性;细胞大小细胞核大小形态等鉴定方法确定CTCs的数量及细胞形态.探讨CTCs和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联系.
第二部分随访了一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个案报道.分别于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富集和鉴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观察该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CTCs形态学和数量变化,评价CTCs与治疗疗效和疾病进展的关系.
第三部分用构建的人源天然大容量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以三种人食管癌细胞系KYSE170, KYSE180和EC0156细胞等量混合为靶,分别采用2多聚甲醛固定(PF)及活细胞直接筛选(NF)的方法,联合酸性洗脱液洗脱(s)及XLBlue菌直接感染(c)的策略回收结合噬菌体,经吸附洗脱扩增4轮淘洗,通过细胞ELISA方法鉴定阳性噬菌体抗体.测定噬菌体抗体的相对亲和力并且制备可溶性抗体;进一步分析阳性抗体细胞特异性,用于食管癌外周血CTCs的检测.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完成.论文第一部分,采用x2检验比较肿瘤不同分期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器官转移等因素下不同组别之间CTCs检出率的差别.跟踪随访观察病人的病情及预后,不同CTCs检出水平患者的生存率计算用KaplanMeier法,两组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死亡率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Forward LR法).论文第三部分,不同筛选方法筛选克隆阳性率多样性率间比较用x2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三部分通过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共筛选获得61株抗食管癌细胞抗体.细胞ELISA结果显示,酸性洗脱液回收结合噬菌体后增加XLBlue菌直接感染步骤,可以有效降低阳性噬菌体的丢失,筛选阳性率11.6(61525).多数噬菌体抗体与三种食管癌细胞均有结合活性,有些抗体则表现出细胞系特异性.比较靶细胞的处理方法,PFcPFsNFc及NFs四组处理方法获得抗体阳性率比较,组间的差异统计学意义(x2等于12.046,P等于0.007),其中NFs组的阳性率最高(16.8),PFc组阳性率最低(4.7);测序结果NF组的抗体可变区基因多样性71.4(57),显著高于PF组14.2(17),两组多样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等于4.667,P等于0.031).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可变区基因的噬菌体抗体主要定位于食管癌细胞的细胞膜,食管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得到的抗肿瘤细胞的噬菌体抗体较好的肿瘤组织特异性.筛选到的噬菌体抗体与食管癌肿瘤细胞系有结合活性,而与白细胞不结合.
第一部分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后认为外周血CTCs同食管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联系,提示CTCs的检测可以辅助食管癌的临床诊断,对食管癌进行CTCs的研究有助于肿瘤的基础研究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等.
第二部分食管癌外周血CTCs在手术前后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可能反映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的疗效,并且基本与影像学检查相符,能够较早地反映疾病的进展及治疗的疗效,对有些血清肿瘤标志物为阴性的患者更有意义.外周血中检测到CTCs或者CTCs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该患者的预后不佳,在治疗过程中监测CTCs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帮助其实施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以完整活细胞为靶,更易于保留肿瘤表面抗原的天然构像和多样性,通过良好多样性的大容量抗体库筛选获得的小分子抗体,在肿瘤示踪和靶向治疗中广阔应用前景.利用噬菌体抗体库筛选得到的抗食管癌细胞的抗体与食管癌细胞系有特异性结合,而与白细胞无结合,这样能够用来鉴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TCs,筛选出的单链抗体能够提供更多的抗体靶标并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与肿瘤的检测.
本研究表明,外周血CTCs的检出与肿瘤的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术前CTCs的数目与患者的生存时间等相关,因此CTCs的检测可以指导肿瘤治疗为判断肿瘤预后提供信息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监测肿瘤转移复发,是可行性的诊断手段.本课题筛选得到的特异性抗体有望进一步提高CTC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在肿瘤诊治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1.本研究提示CTCs数目和形态改变与食管癌进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外周血CTCs有助于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指导食管癌个体化治疗.
Copyright 200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sitemap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为本科与硕士在校大学应届毕业生获得学位提供优秀的学术稿件,为其论文写作学习汇集各专业相关范文. 法律顾问:李京莱律师
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文献资源存储,若本站收录的文献无意侵犯了您的著作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