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主任朱康顺教授团队,在中-大肝癌(直径3.1-7.0 cm)微创介入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其临床研究成果,以原创性论著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SCI期刊《Radiology》(SCI影响因子7.296)上
注:《Radiology》是影像医学、介入治疗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一般认为,肿瘤直径小于3.0cm为小肝癌,外科手术切除和消融(微波、射频、冷冻等物理消融)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根治性治疗效果。但随着肿瘤增大,超过3.0cm肝癌,其肿瘤生物学特性变为高侵袭性,出现肿瘤包膜侵犯、脉管侵犯、肿瘤转移、卫星病灶等,给肝癌的根治性治疗带来困难,而且术后复发率高,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肿瘤直径达到3.1-5.0 cm通常指中等大小的肝癌(medium-sized),直径 5 cm为大肝癌(large-sized),包含巨块型肝癌(≥10cm)。
对于中-大肝癌,因为肝硬化背景导致肝功能储备不足和血管侵犯等因素影响,只有5-40% 患者适合外科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为不可切除肝癌的标准治疗,在此基础上可以联合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放射性粒子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朱康顺教授团队,在肝癌微创介入治疗领域潜心研究20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既往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介入治疗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其研究成果发表在Radiology, 2014, 272:284-93.链接👉《肝癌门静脉癌栓治疗的新突破》),此次他们又结合中-大肝癌难以根治的特点,制定了以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为基础的联合射频消融及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的综合治疗方案,使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超过5年,该研究再一次证明了“肝癌综合治疗才是王道”的综合治疗理念(链接👉《肝癌:综合治疗才是“王道”!》),综合治疗可使广大患者获益。
精细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技术和精准的射频消融(RFA)技术的完美结合是确保中-大肝癌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关键。中-大肝癌往往存在多支动脉供血,需要我们耐心地多支动脉分别超选择性插管,导管精准到位后,缓慢注入碘化油化疗栓塞乳剂,再加用永久性栓塞材料聚乙烯醇(PVA)颗粒做肿瘤供血动脉的近端栓塞,完全阻断肿瘤动脉血供,使肿瘤缩小。但是,尽管如此,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仍不能使肿瘤完全坏死,周围肿瘤侧枝动脉的形成导致肿瘤短期内复发。为此,朱康顺教授多年来探索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的方法,化疗栓塞+热消融协同效应,让肿瘤彻底完全坏死(既往研究发表在2016年美国介入放射学杂志上,J Vasc Interv Radiol, 2016, 27: 487-495)。
在本研究中,他们在TACE基础上(1-2周内),采用多个电极针的射频消融,一方面栓塞后肿瘤供血动脉阻断,可以扩大消融范围,另一方面栓塞后肿瘤缩小,易取得肿瘤完全消融覆盖。并且采用在CT引导下定位,更加增加了消融的精准性,增加了肿瘤完全消融的机会,不留残癌。强大的局部治疗的结合(TACE-RFA),是确保肿瘤完全坏死的关键,提高生存率。
TACE-RFA与系统治疗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的联合,进一步降低了TACE-RFA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增加了患者的生存时间。这是首次在国际上报道TACE-RFA 与索拉非尼联合治疗中-大肝癌。TACE-RFA 治疗中-大肝癌的瓶颈在于:TACE-RFA只能处理局部病灶,对由TACE-RFA引起的肿瘤血管增生和个别残留的肿瘤细胞无能为力。更有研究发现,射频消融后,处于亚致死温度(sublethal temperatures)的某些肝癌细胞高度增殖,可能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加速肝癌的复发和转移。而另一个方面肝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就是,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已作为晚期肝癌治疗的标准治疗,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血管增生和肝癌细胞的增殖。将TACE-RFA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可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TACE-RFA与索拉非尼的联合,可以明显延长无复发生存时间(RFS),从10个月延长到24个月;而且生存时间(OS)也得到明显延长,从36个月延长到63个月。本研究为中-大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方向。
TACE-RFA与索拉非尼的联合,并不增加TACE-RFA相关的不良反应,而且索拉非尼的应用,患者可以耐受,保证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在中-大肝癌的患者中,TACE-RFA与索拉非尼的联合应用显示出了令人希望的疗效,与单独TACE-RFA治疗相比,联合治疗显著延长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和总生存率(OS),但该结果仍需要前瞻性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微创介入科主任。是广州市医学会介入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腔内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分会常委、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微创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委员会常委;是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微创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常委。同时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Eur Radiol、J Vasc Interv Radiol等杂志的编委或审稿专家。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8项,在国际著名期刊J Clin Oncol、Radiology、Oncotarget、Eur Radiol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4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专业特长:肝脏及血管性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特别是肝癌、肝血管瘤、门静脉血栓、布-加综合征、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外周血管性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研究方向:分子影像学导航的介入诊疗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