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高深厚重的佛教学术论著,而是一本真诚又有温度的藏传佛教极简史。
二千六百年多前,悉达多王子出生,一位年老的圣者前来道贺,说出了一个预言:“您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伟大的觉者!可惜我老了,无法听闻他的妙法了。”
得到这个祝福,王子的父亲净饭王深感震惊,他不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伟大的觉者,心灵的导师,作为一个国王,他本能地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的王位,领导这个国家,让它再度强大起来。
公元前6世纪,相传印度有十六国纷争割据,当时的迦毗罗卫国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在列国争霸的夹缝之中艰难生存,早已有了衰落的嫌疑和被吞并的危险。
为了应对这个预言,净饭王想方设法避免让王子接触任何可能触发他变成心灵导师的事物。于是,年轻的王子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男主角,生活在一个被安排设计好和排练过的场景里。
他的父亲为他建造了暖、凉、雨三时的宫殿供他轮换居住——凡是能取悦、满足王子的事物,一样也不缺。他却始终不能真正快乐。
身为王子,悉达多接受了最高等级的婆罗门教育,包括吠陀和五明,包含了诗歌、文学、星象、数学、医药、武术以及哲学等全方位的教育。
他文武兼修,在学习过程中,非常聪慧机敏,总是提出许多疑问,对于心灵或精神方面的课题,也表现出高度的兴趣。
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深感众生相残之苦。
他决定尽快安排悉达多王子成婚,让他安定下来。如此一来,王子就不会离开这个王国而变成大圣哲了。
在与耶输陀罗成亲之前,王子已经拥有两位侧妃,围绕在他身边的,还有无数美貌的歌姬和侍女。
净饭王想,让他沉醉于此吧,不要去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事。尽情享受欢愉富足的宫廷生活, 整日在歌声舞影中流连......作为一个仁慈的父亲,这世间所有美好的一切,他都发自内心地愿意慷慨地给予。这爱虽然盲目,却足够真诚。
二十六岁的时候,悉达多王子与耶输陀罗公主成亲,他们受到国民的认可和爱戴,享受着王室生活,分享彼此对生命的观点。王妃也是一个非常良善的人,她总是热心于能够让人民安乐的公益事业。他们很恩爱,并且生了一个聪慧健康的孩子,名叫罗睺罗。
如果是寻常人,大概会沉溺在这样的幸福和美满当中,终此一生,乐此不疲。即使偶尔伤心,那也是因为拥有的偶然失去了。
然而,故事结局并非是“从此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如果是这样,那悉达多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国王,而不会是伟大的“佛陀”。
如净饭王所畏惧和佛陀后来参悟到的,变化终究会到来。无法阻挡的,是“无常”这个亘古长存的真理。
世间的欲乐无法绑住悉达多王子的手脚,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
净饭王为王子精心设计了好莱坞式的欢愉场景:当悉达多离宫出游时,他在城中见到的只是欢乐的景象,人们在街上丢掷鲜花、唱歌、跳舞,一切看起来就像是环球影城的布景一般华丽而虚假。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生命的真相是无法改变的。净饭王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就算他遮掩了表面的痛苦,有一天,王子还是会看到世间的真相。
但净饭王并不这么想,他和我们一样,总是拖延着,希望这一天越晚到来越好,或者干脆假装这一切根本不会发生。
如果你感觉完满,对此刻正在拥有的人生从无怀疑和动摇,如果你虽然心有不满但仍有期待,仍在苦心营建,想要拥有更多、更稳固和安全,而不是试图去打破重建。
那么其实,从根本上,你还未领会佛陀的勇气、稀有和特出。也还未能够,领会佛陀的精神、佛法的真义。表现得再虔诚,诵读再多的佛经和论著,都无济于事。